关于无锡歌舞剧院发展与改革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无锡歌舞剧院发展与改革的调研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无锡歌舞剧院发展与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无锡歌舞剧院发展与改革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江苏省无锡市歌舞团(原名)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客观、理性、科学地了解和认识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必然与必要性。管中窥豹无足概全,仅以一家之视角、严谨的态度,传递一种质朴的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   ?关键词:文化建设;剧院团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无锡歌舞团;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J70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Report up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Singing ?   and Dancing Showplace in Wuxi?   GUAN Ruo-song, WEI Min??   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确立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从2010年初开始的大规模、全方位的全国性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改革,在各省市不同程度地向纵深发展。面对这样一次有深度、大力度的“决志转身”,和被颠覆的原有体制,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文化市场的形成和怎样的文化产业的构建?而打破的是怎样的过去?重组的会是怎样的未来?在这样一个大势所趋的结果之下,受制与受益的群体是否与改革的初衷相吻合?这是新中国在走过60年、改革开放30年后文化艺术工作者,特别是理论研究工作者急需思考的现实问题。既没有可供参照的模式,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成功范例。据此、我们试图通过江苏省无锡市歌舞团(原名)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客观、理性、科学地了解和认识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的必然与必要性。管中窥豹无足概全,仅以一家之视角、严谨的态度,传递一种质朴的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   一、回顾   (一)通过对无锡歌舞团1958年-1978年建团和初创时期的体制、机制及运行情况的调查,了解剧团原来的模式和意识形态。   无锡市歌舞团创建于1958年8月1日,是全额拨款的全民事业单位。团址在无锡市惠山半山腰忍草庵,有小排练场2间,宿舍3间,一方空地。全团设舞蹈、声乐、乐队3个业务部门,其中舞蹈12人,声乐5人,乐队17人,炊事员1人,领导干部2人,共计37人,平均年龄20岁。仲晓为指导员,包贻谷为副团长。党务、政务隶属于无锡市文化局。全部财产为1架80倍司的国产手风琴、一只中国大鼓、l架立式旧钢琴和1辆自行车。   1959年1月团址由忍草庵迁至复兴路82号(人民大会堂隔壁)。10月9日团址由复兴路迁至长大弄2号;1963年5月7日,团址由长大弄迁至黄石弄1号。   1960年2月15日,无锡歌舞团向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学习移植该院创作的七场歌舞神话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在市人民大会堂上演。   1961年6月向济南市歌舞团学习移植的九场歌剧《红珊瑚》上演。   1963年10月移植上演七场十三幕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   1965年2月移植上演七场歌剧《江姐》(1978年曾复排再度上演)。12月11日,配合国际上反帝反霸新形势,移植演出了大型歌舞《风雷颂》。   1969年移植上演民族舞剧《白毛女》。   1970年10月移植上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74年曾复排再度上演)。为由叶剑荚陪同来锡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演出。   1971年移植上演芭蕾舞剧《白毛女》。   1975年4月移植上演芭蕾舞剧《沂蒙颂》、《草原儿女》。   1976年5月为来锡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演出。同年,移植上演话剧《万水千山》。   1978年移植上演话剧《雷雨》。   评述:1958-1978年的无锡市歌舞团,几经搬迁和扩建形成了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演职员260多人;人均年收入400-500元人民币的中型文艺团体;“歌舞团”的名下实为一个承担歌舞、话剧、戏曲及一切演出样式的综合性文艺工作团,即“文工团”。这是新中国建国初期文艺群体共有的“标签”;它们都具备“演职员一专多能”、“准军事化的建制”、纯粹的“政治性演出”和与机关单位一样的工资待遇等特点。无锡歌舞团也是这个大背景下的一员。江南的文化底蕴、鱼米之乡的人杰地灵、上级领导的一贯重视,让这个团一诞生就具备了优良的基因,并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省内同等规模团体的佼佼者。学习、移植的十余台大、中、小型剧目无不是人有我精。以《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为例:由他们分别向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学习移植的这两个剧目一度是苏北各市文艺团体纷至沓来、踊跃求学的样板;在全省演出的上座率甚至敢与当时的省歌舞团PK。至今当年该团的“吴青华”“白毛女”依然在省内40、50岁的舞蹈工作者中倍受尊敬和仰慕。歌舞团演职人员的人数也为此一度达到史上最高峰(即260人)。   这一阶段的无锡歌舞团,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初具规模的过程,是与新中国一同经历“红色文化”的建立和与之相和谐的“艺术方舟”的铸造过程。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