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学专用课件
探讨:重大的道德义务能否成立不作 为犯罪的义务来源? 德国刑法第323条C规定:“在发生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紧急危难时,根据当时的情况要求或能够期待行为人救助,尤其对自己并无显著危险而且不违反其他重要义务,而不救助的,处1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 法国、意大利刑法也有类似规定 问题:我国刑法是否宜增设见危不救罪?值得研究 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行为人有履行作为义务的能力 能够履行:行为人有履行义务的实际可能性。 主观能力缺乏:技能、知识欠缺、 不能够履行 生理缺陷 客观条件缺乏:受空间的限制、 工具的缺乏 没有积极履行特定义务——未为当为之行为 案例:某日上午10时,邹某(31岁,某县幼儿教师)带领4名幼儿外出游玩。走在最后面的一个幼儿李某(男,5岁半)失足掉入路旁粪池。邹见状惊慌失措,但不肯跳入粪池中救人,只向行人大声呼救。此时,有一中学生田某(男,17岁)路过此处,闻声后立刻跑到粪池边观看,并同邹在附近找到一根小竹竿,探测粪池深浅,测得粪水深约75公分(半人深),但邹、田二人均不肯跳入粪池内救幼儿,只是一起高呼求救。最后,农民范某闻声赶来跳下粪池抢救,但为时已晚,幼儿被救上来时,已经停止呼吸。 邹某与田某的行为是否不作为? 不作为犯的种类有哪些? (1)纯正不作为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 由不作为方式构成的犯罪。 《刑法》第311条拒不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明知他人有间谍犯罪行为,在国家安全机关向其调查有关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拒绝提供,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刑法》第261条遗弃罪: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不纯正不作为犯:刑法未明文将不作为表述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 关于持有 1、持有的概念:持有是以行为人对物的实力支配关系为内容的行为。非法持有毒品罪 2、持有的性质 (1)作为说:处罚根据在于禁止规范(禁止行为人取得特定物品)——大陆法系 (2)不作为说:处罚根据在于命令规范(命令行为人上缴有关部门) (3)独立行为说:非静非动,而系一种状态——英美法系 4、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等要素 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等 要素,不是法定的所有罪基本的构成要件,但对评价危害性大小有意义; 刑法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等要素,是个别法定之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认定有重要意义。 危害行为的时间: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禁渔期、伪证罪的在侦查审判中; 危害行为的地点: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禁渔区、走私固体废物罪的内海; 危害行为的方法(手段):抢劫行为——当场使用暴力方法。 三、危害结果 1、危害结果有广、狭两义: 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危害行为引起的对社会的一切损害事实。它强调的是一种事实状态。 狭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结果,一般是对犯罪的直接客体造成的损害。它强调的是一种法定状态。 2、研究危害结果的意义 是一些犯罪成立的必备要件,如过失犯罪; 是一些犯罪既遂的必备要件,如结果犯; 是重罪与轻罪区分的标志。 构成要件要素结果: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危害结果 (定罪结果)。 非构成要件要素结果:不是成立犯罪所必须的危害结果 (量刑结果)。 如:过失致人死亡——抢劫致人死亡 物质性结果:现象形态表现为可测量的有形物质性变化 的危害结果。 非物质性结果:现象形态表现为难测量的无形非物质变 化的危害结果。 如:致人死亡——人格的损害、名誉的毁损 3、危害结果的种类 实害性危害结果 危险性危害结果 基本危害结果 加重危害结果 单一结果:行为只发生了一个危害结果。 复合结果:行为发生了两种以上危害结果。 如:盗窃罪——抢劫罪 直接危害结果:危害行为直接引起的危害结果。 间接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介入中介因素而间接引起的危害结果。 例1:甲用刀砍伤乙,乙在送医后因医生丙的过错而导致破伤风死亡; 例2:甲在其所种瓜果中下毒,并以醒目标志告知他人,乙偷甲瓜果后赠与丙,丙食用后死亡。 四、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什么是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