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法的精神专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的精神专用课件

第七讲 法的精神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 古南永 中国社会的演变 氏族社会。氏族内部,“原始共产主义”;氏族之间,竞争、交换,通婚? 征服与融合:血缘团体变为异族相杂的团体。对自己人,“礼”。对被征服与奴役者,“刑”——奴隶社会? 氏族数量不断减少,规模逐渐变大。 中国社会的演变(续) 封建时代。封建制:周王分封天下,按大宗、小宗及公侯伯子男之等级(名分),确定利益及仪礼(宗法等级制)。天下(王)—国(“诸侯”)—家(卿、大夫)—身(士)。 中央集权专制时代。天下为私、利出一孔、三纲五常。 向往民主的时代。天下为公?人人平等? 中国社会规范的演变 早期:刑礼分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BC536年,郑国子产“铸刑鼎”,这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成文法。 约BC407年,魏国李悝著《法经》。 约BC350年,商鞅变法制定“秦律”。秦始皇统一至清末,历朝都称“律”。 李斯时期“独尊法家”。汉武帝、董仲舒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儒法兼用,后人称“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这种管治模式历代延续。 百家争鸣的政治动机 汉籍《淮南要略》认为,先秦诸子学说,“皆起于救世之弊”;司马迁也认为,诸子著书立说,都是为了“言治乱之事”(《史记·孟荀列传》),“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治”术争鸣 儒家(孔、孟):德治! 法家(商、韩):法治! 荀子:德法兼治! 道家(老、庄):无为而治…… 文化与民族性的中西比较 章太炎《驳建立孔教议》:“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章太炎政论选集》(下)第689页) 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开头,对哲学的性质和特点作了描述。他认为哲学起源于诧异,哲学家追求非实用的智慧,哲学是为知识而求知的自由事业。——后人概括,其基本精神是理性的沉思和超脱的静观。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概言之,为中国其后两千余年提供了基本的思想资源: 1、社会政治方面,儒家思想经董仲舒的改造后,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极端化的法家理论和实践(韩非、李斯、秦朝)提供了一种教训,后世一般退到较温和的荀子“礼制”一线。两相结合,即为“礼教”,体现了荀子德法兼治的思路。——这种局面,称为“阳儒阴法”。 2、个人心灵方面,儒家思想(修齐治平,入世有为)借官方教化的普及而成为主流观念。道家思想则提供了一条退路,一种慰籍,一点超然洒脱。——这种局面,称为“外儒内道”。 李斯:独尊法家 李斯提议焚书、禁百家(公元前213年):“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臣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续)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杀)。以古非今者族(族斩)。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剃光头,充军到边境筑长城四年)。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记》。黥:qing,墨刑,在脸上刺字。筮,shi,一种占卜方式。) 韩非的话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显学》) “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韩非子·说疑》) 董仲舒:独尊儒术 伦理天理化 政治天理化 政治伦理化 伦理政治化 (教化) 伦理天理化 董仲舒(前179—104)提出的“天人感应道德论”,为某种人为的伦理规范和观念提出了神圣的依据,给予了绝对的论证。 1、天: “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后引只标篇名) 2、天人感应的人性论、道德论: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对策》) “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基义》) 3、特别地,董仲舒明确提出了“三纲五常”规范体系: 在他之前,韩非曾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 汉初出现的《仪礼》一书中曾提出过“三至尊”的说法:“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董仲舒据此提出“三纲五常”并作了论证: (续) “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三纲,可求于天”。(《基义》)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