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百年风华_杨绛传》—罗银胜.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 录 第一章 故里家世 第二章 大学时代 第三章 负笈英法 第四章 孤岛岁月 第五章 步入剧坛 第六章 艰难时刻 第七章 定居京华 第八章 流年沉浮 第九章 十年尘世 第十章 著译尖峰 第十一章 笔耕不辍 第十二章 生活侧影 第十三章 死者如生 生者无愧 第十四章 生命之火 2 第一章 故里家世 一 本书的传主杨绛的故乡在江苏无锡。江南名城无锡,自古便是富庶 文明之邦。多少年来,这里风景如画,人文荟萃,英才辈出。 杨氏家族世居无锡,在当地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 本人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1] ,她的曾祖父、祖父的身份, 无外乎书生、穷官,但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 杨绛的父亲,名叫杨荫杭 (1878~1945年),字补塘,又名虎头, 笔名老圃。杨绛在晚年曾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之约,撰写过 《回忆我的父亲》。文中所记作者父亲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到清末民初 一代知识分子为了中国的富强和近代化孜孜不倦的努力。那种司法独 立、不畏强权的包公 (当年也被称为“疯骑士” )的形象,令人过目难 忘。 杨荫杭于一八九五年考入北洋大学堂 (当时称“天津中西学堂”,即 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尽管他学习十分努力,但尚未毕业,便 被学校除名。一八九七年转入南洋公学。对这件事,杨绛在文中谈了她 所知道的经过: 据我二姑母说,我父亲在北洋公学上学时,有部分学生闹 风潮。学校掌权的洋人 (二姑母称为“洋鬼子” )出来镇压,说 闹风潮的一律开除。带头闹的一个广东人就被开除了。“洋鬼 子”说,谁跟着闹风潮就一起开除。一伙人面面相觑,都默不 作声。闹风潮不过是为了伙食,我父亲并没参与,可是他看到 那伙人都缩着脑袋,就冒火了,挺身而出说:“还有我!”好得 很,他就陪着那个广东同学一起被开除,风潮就此平息 。[2] 3 这时是一八九七年,可见杨荫杭从年轻时就形成了刚正耿介的性 格。他所入的上海南洋公学,也是一所公费学校,由巨贾闻人盛宣怀创 办。过了两年,南洋公学遴选六名学生赴日留学,杨荫杭亦名列其中。 杨荫杭他们和其他各省派送的留日学生,初到日本,语言不通,就 先在日本文部省特设的日华学校补习语言。没多久,杨荫杭进入早稻田 大学 (当时称“东京专门学校” )学习。一九○○年春,他和留日学生一起 组建励志会。同年下半年,作为会员的杨荫杭与杨廷栋、雷奋等一起创 办了 《译书汇编》,这是当时留日学生自办的第一份杂志,专事译载欧 美政法方面的名著,诸如法国学者孟德斯鸠的 《万法精义》和卢梭的 《民约论》,英国学者穆勒的 《自由原论》等书,这些作品译笔流丽典 雅,对推动青年思想的进步影响很大,因而在海内外学生中,享有威 望。 一九○一年夏,杨荫杭利用暑假回家乡探亲的机会,在家乡无锡“聚 集同志,创设了励志学会。他们借讲授新知识之机,宣传排满革命”[3] ,据说这一组织是当时江苏省最早的革命小团体。 一九○二年,杨荫杭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本科毕业。回国后,他和雷 奋、杨廷栋一起被派往北京译书馆从事编译工作。译书馆前身是“北京 同文馆” 。沧海桑田,现在保存下来的 《名学教科书》就是杨荫杭在那 里编译的 (一九○三年再版)。近人孙宝恂在光绪二十八年 (一九○三 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日记里曾提到过这部书:“观 《名学》,无锡杨 荫杭述。余初不解东文哲学书中‘内容’、‘外延’之理,今始知之。”[4] 一九○三年,译书馆因经费支绌而停办,杨荫杭因此回到家乡,和 留日学生蔡文森、顾树屏在无锡又创办了“理化研究会”,提倡研究理化 并学习英语。那时,杨荫杭精力充沛,工作繁忙,他除了理化研究会的 事情之外,还在上海兼职,任 《时事新报》、 《苏报》、 《大陆月刊》 的编辑及撰稿人,并在中国公学、澄衷学校、务本女校等校授课。 由于杨荫杭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触犯了顽固的保守派,因而引 起了嫉恨并遭到追捕。据杨绛回忆说:听说他暑假回无锡,在俟实中学 公开鼓吹革命,又拒绝对祠堂里的祖先叩头,同族某某等曾要驱逐他出 族。我记得父亲笑着讲无锡乡绅——驻意大利钦差许珏曾愤然说:“此 人 (指我父亲)该枪毙。”反正他的“革命邪说”招致清廷通缉,于是

文档评论(0)

WX:r200906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