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3课时 李伟.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3课时 李伟.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3课时 李伟

阅读课文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本段以议论为主..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是第一层,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 不使学。 小结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归纳本文主题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从幼年时的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成才与勤奋的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牛顿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 布置作业 l、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 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默写课文。(分层次) 可以说,时代的关注造就了他们,又无情地将他们推向成功的反面。因为缺少特定的人文关怀,那些“神童”心中留下难以治愈的“硬伤”。因此,我们看到宁铂的黯淡,看到魏永康的陨落。 悲剧神童是现代版伤仲永!应试教育内容的片面性、行为的短期性、目标的功利性,最终只能制造出畸形的人才,是一株株病梅,初看起来姿态万千,但却缺少生命力…… “人们开始看到生活成功的首要条件是成为一个强健的动物。有了最好的脑子,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力去使用它,还是无用;为了得到一个而牺牲了另一个的来源,现在认为是件傻事,许多神童最后并无成就,已经不断证明这点。因此我们发现,说教育的一个秘诀,就在‘知道怎样聪明地花费时间’这句话还是很聪明的。” ——[英]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0. 教育要兼顾儿童的身心,反对只顾其一 1、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2、天赋是成才的关键 3、天赋有利于成才 4、天赋不足,后天可以补偿 5、没有天赋,不能成才   …… *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整体感知 1、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作者为什么哀伤仲永? 哀伤仲永这个幼小天资聪明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3、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童年时期—— 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异焉”、“邑人奇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表现在—— 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 迅 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