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 第 2 课 第 3、4 课 单元知识结构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春秋 儒家思想的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成为正统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新体系—理学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变动: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为了能够在这次社会变革中实现自己的利益和主张,各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所处时期 主要流派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墨子 春秋 儒家 战国 春秋 战国 道家 法家 墨家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代表人物 时期 代表阶级 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春秋 末期 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战国 仁、德治、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仁政、民本(民贵君轻)性本善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性本恶、礼法并重、制天命而用之 战国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 史书载,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动荡的年代,他的“仁”的思想也处处碰壁,不被采纳。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什么不受推崇? 1、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显然不合时宜; 2、诸侯争霸,讲究实力和暴力,着眼于利益,孔子“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名言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名言赏析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荀子·天论》 名言赏析 人物 时期 代表阶级 思想主张 老子 庄子 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万物本道,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万物运动、相互依存、不断转化(朴素辩证法) 万物相对 精神自由 战国 春秋 末期 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三、道家、法家、墨家 人物 时期 代表阶级 思想主张 韩非子 墨子 小生产者 依法治国、中央集权、社会变革 兼爱、非攻 节俭、尚贤 战国 战国 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名言赏析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名言赏析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法不阿贵” --韩非子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异则备变” 名言赏析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