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爱书的人(上海书评选萃)》—沈昌文等.pdf

《都是爱书的人(上海书评选萃)》—沈昌文等.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录 沈昌文谈范用和他那辈出版人 钱伯城谈八十年代的出版热 林行止谈 《信报》三十五年 陈昕谈图书市场与书价高低 黄育海谈民营出版 郝明义谈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刘苏里谈书店的未来 企鹅老总马金森谈出版业向何处去 罗伯特•西尔弗斯谈 《纽约书评》 戈特利布谈编辑艺术 我的“ 《读书》十年” 她的周围,都是爱书的人 DK ,死在“营销王”手上 得了编辑病的那个家伙! “不能畅销,何必出书” 畅销书的秘密 阅读的春天在哪里 编选说明 2 沈昌文谈范用和他那辈出版人 沈昌文 3 2010年9月14 日,著名出版家、三联书店原总经理、 《读书》创始人 范用先生逝世。而在之前的2004年,原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读书》首 任主编陈原先生作古。老一辈的出版人虽逐渐凋零,但是他们的风范依 然值得后来的从业者记取。作为范用先生的继任者,沈昌文先生曾担任 三联书店总经理、 《读书》主编多年,与范用、陈原等前辈都有密切的 来往,他对这些往事的追忆,或多或少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出版业的艰 难历程。 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范用先生是哪一年,在什么场合?当时他给您 的印象如何? 沈昌文:我1951年3月从上海到北京进入人民出版社,大概在4月份 就见到了范公。因为我在他的部门工作,我被分配到人民出版社期刊出 版部的校对科做校对员。范公是期刊出版部主任,他是我的领导的领 导。所以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1951年4月初,在人民出版社所在的东总 布胡同。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很威严的领导同志。 您眼中的范用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出版家? 沈昌文:他的一生都是为了书籍尽心尽力,付出了很大的力量。我 现在还是这个看法,没有改变。 现在我们知道, 《读书》杂志是由范用、陈原、陈翰伯等老同志联 4 合创办的,当年他们之间是如何配合工作的? 沈昌文:创办 《读书》时,我没有参与。一年后,我才进编辑部。 进去后我发现,范公虽在名义上不是最主要的,实际上他出力极多。这 是他多年做事的特色,就是不愿出名,而是幕后组织和操控。例如创刊 号李洪林的文章,标题“读书无禁区”是编辑部改的。我后来对媒体说是 史枚先生改的。我有根据。因为我手里有当年留下的手稿,上面是史枚 的笔迹。但后来范公对传媒说是他改的。我起初以为他弄错了,后来一 想他是对的。他办事的特点就是幕后操纵。他一定对史说标题要改,史 就改了。 但是,两位陈老那时也是对 《读书》尽心竭力的。他们管大局。我 手里有陈翰伯在创刊期间的批示,已在我的书里发表过了,大家看,老 人家对这刊物多尽心。更不要说在创刊两周年时他主动亲自写的那篇 《两周年告读者》了。陈原老人家单给我写的有关信件就有几十封。总 之,要是把当年三位的合作比喻为一个公司的话,陈翰伯是董事长兼总 经理,陈原是总工程师,范用是办公厅主任。 范用先生担任三联书店总经理的时候,三联还只是人民出版社的一 个副牌。据说三联能独立,他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到1986年,三联书店 从人民出版社分离出来后,第一任总经理却是您,而不是范用先生。 沈昌文:这我也很奇怪。我那时位卑职低,上层的事说不清。三联 独立确实是范公大力办成的。他是独立的筹备小组组长。但到正式独 5 立,1985年底,上面宣布他离休。可实际上他那时六十三岁,还不到六 十五岁。也许那时政策规定六十岁以上不能新任命为领导。 不过那时下面也有一个传闻,说范公有一次去上面开会,居然同一 位高层领导顶撞了起来,他公然说对方的水平只能搞总务工作,管不了 文墨之事。这传闻自然不可信。至于提名我当总经理,范公对我说过, 是他和倪子明同志一起提的。那是他多年后为了某事写信痛骂我时提到 的,认为他后悔那时的提名。 您曾经说过,您一辈子受到范用先生的关照和提携,能具体说说 吗? 沈昌文:在这里举一些印象深刻的例子。第一件是1951年我做校对 员之后不久,犯了一个大错误。当时正在抗美援朝,我校对的 《新华月 报

文档评论(0)

WX:r200906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