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波谢洪尼耶遗风》作者:谢德林
译音前言
——谢德林和他的 《波谢洪尼耶遗风》
米哈伊尔·叶符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是俄国十九世纪下
半期杰出的讽刺作家。
谢德林生于一八二六年。这一年,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十二
月党人的起义。
谢德林卒于一八八九年。这一年,十九岁的列宁参加了费多谢也夫
①组织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活动。
①尼·叶·费多谢也夫 (1871— 1898 ),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
者,“非常有才干的、非常忠于自己事业的革命家” (列宁)。
一八二六至一八八九年,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
封建农奴制关系由鼎盛期走向危机期,终于为资本主义关系所取代。随
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谢德林晚年时,
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工人革命运动应运而生,俄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
章。
列宁在纪念赫尔岑的文章里,论述了在俄国革命运动中的三代人
物。按年龄算,谢德林是头两代人物的同时代人。四十年代,谢德林开
始从事文学创作,那正是别林斯基和赫尔岑为俄国先进知识界开拓革命
民主主义世界观道路的时期。五十年代中期,谢德林从发配地归来后,
做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和涅克拉索夫的战友,为革命民主
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成为革命民主派在文学界的最后一个巨人
①。作为俄国革命运动中的第二代人物,谢德林已经预感到了革命的风
暴,预言过它,期待着它,但他还只是“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而不是
风暴本身。他未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但马克思主义者对他并不陌
生。他是马克思“特别推崇”的俄国作家之一②。列宁在对形形色色的敌
人进行论战时,引用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为武器,达三百次以上。列宁还
指示要“不时在 《真理报》上回忆、引证并解释谢德林”的作品。
2
① 《资本论。的俄译者丹尼尔逊将。波谢洪尼耶遗风,寄给恩格斯
时,在信里称谢德林为“杜勃罗留波夫文学团体里硕果仅存的代表” 。
②拉法格说:“当马克思已经五十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俄文……
六个月以后,他已经能满意地阅读俄国诗人和散文作家的作品,其中特
别是他给以高度评价的普希金、果戈理和谢德林。”
谢德林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父亲曾在莫斯科档案馆任职,公余之
暇,译点外国作品,写点诗,但他在文学上并无建树。母亲是莫斯科一
个富商的女儿,精明强悍,酷好财势。父亲衰败的田庄,在她手里得到
振兴和扩展。她既贪婪又吝啬,既愚昧又专横,对农奴的剥削和压迫,
残酷至极,连自己的丈夫也被她作践得猥琐不堪。从 《波谢洪尼耶遗
风》中的“我”的父母身上,清晰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双亲的面影。
谢德林是吃农奴奶妈的乳汁并由农奴保姆带大的,最初教他认字读
书的是农奴圣像画师和卑微无知的家庭女教师。谢德林在地主庄园里度
过童年时代,他母亲的恶劣行径,以及农奴们的悲惨遭遇,在他幼小的
心灵上刻下了终生难忘的深深的迹印。他父亲藏书颇丰,使他早年有机
会接触一些文学作品。他年少时没有被农奴制的暴虐腐朽和尔虞我诈的
商人气息的家庭环境所戕害和吞噬,无疑与这些因素有关。
十二岁时,谢德林被保送人皇村学校。这是一所为权贵子弟设立的
特权学校,未来的高官显吏的养成所。在那里,从某些飞扬跋扈的纨绔
子弟身上,他初步认识到沙皇政府官僚机器的专横腐败。在那里,他摹
仿莱蒙托夫的作品写诗,对海涅的作品发生兴趣,泽过诗人的诗。更重
要的是,在这个时期,他见到了别林斯基,读了后者的著作,又与彼得
拉谢夫斯基过从甚密①,思想上受到他们很大的影响。
①彼得拉谢夫斯基是谢德林在皇村学校的同学,彼比谢早两年毕
业。毕业后从事革命活动,与在校同学保持密切联系,曾打算吸收十五
岁的谢德林合办一个杂志。谢德林在皇村学校毕业后。经常参加技所主
持的进步团体“金曜会”的活动。
十八岁那年,谢德林在皇村学校毕业,被派到军政部任职后,仍经
常参加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的活动,阅读进步书籍,讨论解放农奴、改
革司法等社会问题,并开始从事写作。
一八四八年,谢德林二十二岁,这年三月,他发表了他的第二部小
3
说 《莫名其妙的事》,对建立在压迫基础上的社会制度进行猛烈抨击。
沙皇政府慑于法国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以及这部小说的革命倾向,逮
捕了谢德林,并把他放逐到维亚特卡省,置于宪兵监视之下。这种放逐
与当时发配西伯利亚去服苦役有所不同。被放逐者仍在地方政府任职,
在物质生活上受到优待,还可以出入于外省的社交界。沙皇政府企图通
过这种腐蚀办法,使那些不坚定的贵族青年逐渐习惯宦海生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