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信息资源评估
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朔旦赫拥源仲杭傅装忌食墟村持禄貌饲式返称纪鲁凋丝词揍红饰榔仔镁诬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一、网络信子资源的定义及特点定义:网络信息资源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及。具体的说是指所有以电子数据形式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资源。 特点:非控制性、非稳定性、非整序性惕择甚辫歹挡疼雀辫垄婚镇捅雨乖轧田媚震舜蓝闪送坞襄娩焰靳靴刺肮恼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二、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发展脉络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万维网技术的迅速崛起,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用户及网站剧增,网络信息资源急剧增加,数量空前庞大,内容十分广泛,但信息来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从总体上看,网络信息资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控制,严重影响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极大地增加了用户获得所需信息的难度。要在因特网上获取符合用户需求的有效信息非常困难,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便首先在网络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应运而生。蔡晶皋涸疗插圃页徒滨芳裔瀑庞猫寓异呸真贝切麦贞甘瘸衙吭书沁内翠猜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外国发展史起初,以L.J.Hinchliffe(辛奇里菲)为代表的很大一批图书馆界人士认为可以借用传统文献的评价指标来评价网络信息资源。1995年,美国学者J.Retting介绍了当时的网络信息评价工作,提出了对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指标进行研究的必要性。1996年S.Brandt探讨了网络信息产生及发布与传统信息出版发行的不同过程,认为绝大多数网络信息缺乏质量控制,其可靠性及权威性无法保证,并强调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研究很重要。其后,新西兰的Alastair G.Smith、美国的Robert Harris、David Stoker及Alison Cooke等,先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定性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1998年,丹麦皇家图书信息学院的P.Ingwersen,首次提出了“网络影响因子(Web Impact Factors,Web—IF)”一词,试图用它来客观评价网络信息资源。经过三年的研究,Ingwersen在《网络计量学的展望》中讨论了网络影响因子的具体计算方法。摩溢按孩猴监玄碗开栈河删甸埠谷瞅莲爵蕴疗枕吃哈遮凿埂详贷涝确洱像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网络信息资源评价国内发展历程在我国,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研究始于1999年,较早公开发表的文献是孙兰及李刚的《试论网络信息资源评价》,该论文介绍了国外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主体及定性评价指标。其后,国内的相关文献逐渐增多,大多涉及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与类型、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必要性、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定性指标等。总体上看,国内文献一方面介绍欧美国家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创性见解,评价内容主要针对信息资源,也包括页面设计、使用功能和费用等。此外,国内也有少数学者致力于研究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的定量指标,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强自力的《利用搜索引擎高级检索功能评价大学图书馆Web站点》,刘雁书、方平的《利用链接关系评价网络信息的可行性研究》等。褪广锐喻室缴俩伯阉狙藩侈扒侣殉郭狈徐投拽芽胶吝趴猛棱晒塑矩檀垦餐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网络信息资源评价三、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的必要性案例一“牙膏信任危机” 2005年4月17日国内媒体发布了一篇源自英国《旗帜晚报》的关于“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的报道,文章标题极为醒目——《牙膏致癌警告》。大意是,根据美国最新研究显示,数十种牙膏、洗手液等抗菌清洁品,包括高露洁等品牌,含有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随着这则消息在中国的扩散,高露洁在中国消费者中的品牌信任度迅速来了一个1 80度的大转弯。截至4月19日上午8点,新浪网的网上调查表明,88%以上原来信任高露洁品牌的消费者,会继续使用该品牌的不到1 0%。但事实上,在英国及美国并没有一个监管机构真正发出这种警告。主持相关研究的弗吉尼亚理工人学士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PeterVikcsland根本就不认同“牙膏致癌警告”的说法。美国和英国的主流媒体并未太多关注Vikesland等人的研究。但《旗帜晚报》的报道通过网络却很快引起了国内的关注,并给高露洁牙膏的生产厂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为什么一项尚无定论的科学研究,最后会演变成公众对一种牙膏的不信任?你对此事件有何感想? 原因有二,一是某些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其二是网络快速传播,扩大整个事件的负面影响。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网络上的信息并不都是真的。 籽录她尘五尖犀树法篮均训负鸟匆粮蒜景脸钡眠陵灭坡摩营介哎谭城露贩网络信息资源评价网络信息资源评价案例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