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6
2、初次运移的方向 3、二次运移距离 干酪根分布连续性,油气侧向初次运移阻力应较小,运移距离应长些。但受渗透性所限,运移距离一般不远。 初次运移途径:孔隙、微层理面和微裂缝。 盆地边缘、盆地内横向岩性变化相变带以及生油层被断层切割部位。 未熟—低熟阶段:孔隙和微层理面; 成熟—过成熟阶段:微裂缝。 初次运移排烃量一般5-10%。据亨特估算,储层中的烃量占不到母岩中的1%。???? 4、初次运移的效率 排烃效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成烃的质量百分比。 计算方法:根据生烃量减残烃量求得排烃量;按照排烃模式直接计算理论排烃量。 一般认为天然气的运移效率比石油高。 中、浅埋藏-低熟油-早生早排有利型 对辽河盆地、苏北盆地第三系和新疆某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埋藏史、生油史、排油史模拟研究,结合与石油初次运移关系,提出五种类型: 深埋藏-高成熟-有利排油型 深埋后抬升-高成熟-有利排油型 持续中埋藏-中等成熟-抑制排油型 中埋后抬升-低成熟-不利排油型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一、二次运移的介质条件 二、二次运移的机制与模式 三、二次运移的其它问题 重点:二次运移的机制。 一、二次运移的介质条件 输导体系:结构较粗的砂岩或其它孔隙性岩层。孔隙的直径相对较大,是地下水活动的主要途径,常有大气降水补给,运移条件影响因素相对简单。 储集层具有较大的孔径和孔隙空间、低流体压力、低地温、高盐度和弱吸附力。 环境特点:孔渗性变好;自由水增多,流动水成为运移的重要媒介,浮力成为重要的油气运移动力。石油成为非湿润相,毛细管力成为阻力。温度压力、盐度变低。 二、二次运移的机制与模式 1、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与阻力 (1)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浮力、水动力及扩散力 ① 浮力 地下水(ρw):1-1.2 油(ρo): 0.65-1 气(ρg): 0.001 F=Z(ρw-ρo)· g 油、水间的浮力是同高度油柱压力与水柱压力之差。 细砂岩中上浮的油柱高度需3m;中-粗砂岩需0.3m。 地层倾斜,倾角α,浮力沿上倾方向的分力: F1=Z (ρw-ρo) · g ·sinα 注意:Z是与水平面垂直的油相高度,不是与地层面垂直的高度。 如果连续油相厚度1m,长度500m,地层倾角为30o,沿地层倾斜面方向的上浮力约0.56Mpa;地层倾角为1o,上浮力约0.017Mpa。若地层孔隙畅通,估计地层只要有1-2m/km的倾斜,石油可沿地层上倾方向上浮。 有些大油田地层倾角很平缓,只有几度,甚至小于1o。但地层过于平缓,浮力可能被摩擦力所抵消,石油难以沿地层上倾方向上浮运移。天然气向上倾方向运移,要求储层的倾角一般不小于0o30’。 ② 水动力 Q-液体体积; K-储集层的渗透率; F-所通过的横截面积; t-流动的时间; P2-P1-两点之间的压力差; L-两点之间的距离; μ-液体粘度。 Q/Ft的含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流量,称之为水流速度,用V表示;(P2-P1)/L代表沿水流方向单位距离内的压力降落;若L为水平距离,变为l,(P2-P1)/l称为水压梯度,dP/dl表之。 水流速度与储层渗透率及水压梯度成正比。 在水动力作用下的流体运移(转引自陈作全,1987) A为供水区,B为泄水区,A、B两点的高差H即水压头。 地层倾角为α,沿地层倾斜的连续油相(油柱)长为L,截面积为单位面积,油柱两端的水平距离为l,则推动石油顺流前进的水动力P表示为: 水压梯度越大,油柱长度越长,水动力作用就越大。 水动力的双重性 ③ 扩散力 在水动力梯度很微弱的致密地层中,分子扩散成为运移的主要动力和方式;在深盆气、煤层气、透镜体中油气的运聚成藏中有重要作用。但有时是一种导致散失的因素。 毛细管压力-最主要和最普遍的阻力。 Pc-毛细管压力(Pa或Mpa);σ-油(气)水界面张力(dyn/cm);θ-润湿角, 界面与管壁夹角 (度); rc-毛管半径,相当于孔喉半径(cm)。 (2)二次运移主要阻力 孔径越小,油气挤入所需的排替压力越大;界面张力及弯曲程度越小,所需排替压力越小。 毛管压力差:ΔPc: 静水条件下最小的油气柱高度: (?W-?O)gh= 2?cos?/r h= (2?cos?/r)/(?W-?O)g (3)二次运移条件 含油饱和度束缚油饱和度(油气运移临界饱和度) 浮力?水动力毛细管力 (1)石油二次运移的相态与转换 石油以水溶相进入储集层,随温度、压力降低,盐度增高,在水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