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藏族生态知识认知的影响要素分析
2014年第5期 北方 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5,2014
总第 119期 JournalofBeifangUniversityofNationalities Gen.No.119
藏族生态知识认知的影响要素分析
刘继杰,李 静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20)
摘 要 :藏族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体系,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藏民族对人类、自然以及二者互动过
程的深刻认知基础上的。在 内化为民族心理特征之后,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至今仍作用于藏族群众的
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基于文献和 田野调查资料,在藏族所处的特殊认知情境中,对影响藏族地方性生
态知识的认知要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藏族;藏族生态知识;生态知识认知
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627(2014)05一O018—06
民族的认知过程深受情境的影响。作为认知的主体,民族成员具有多种信息加工策略,在 自身
情绪、目标预设、动机、需要、能力以及客观环境等情境力量的影响下,主体根据不同需要对认知的
策略进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其 目标则是为了满足情境的需要,或者说使 自身号隋境之间达到
某种一致。藏族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体系从形成到发展完善,都建立在对 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认
知的基础上,遵循并体现着民族认知过程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藏族认知过程的情境因素通常包
括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旧有的认知图式等,其中认知图式主要包括藏族在历史上积累的各
种经验体系,而藏族的宗教信仰则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在分析影响藏族认知的环境、文化诸因素的
基础上,梳理了藏族地方性生态知识背后所蕴含的认知结构特征,并探讨这种认知结构特征对现实
中藏族草地利用和生态保护所造成的影响。
一 、 藏族生态知识源 自对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的认知
能否适应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直接关系到民族生存的状态,因此 自然环境成为影响民族认知诸
要素中最早也是最基础 的内容。 “居住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与影响着 民族认知及
其结构,影响着民族认识客观事物时对对象特征的取舍及取舍方式。”ll体现藏族宇宙发生论和人
类起源的传说—— 《斯巴问答歌》和 “猕猴变人说”当中虽然有很多幻想的成分,但这些思考却以当
收稿 日期:2014—06—17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 (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 目“构建适合藏区民族文化特点的草地管理模式”(201203006
— 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城市少数 民族流动人 口生活方式变迁及其心理适应研
究”(12YJc8500l1);教育部2012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 目“甘青牧区藏族生态移民产业
变革与文化适应研究”(NCET一12—0664)
作者简介:刘继杰(1985一),男,安徽寿县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 民族研究中心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社会
与文化研究;李静(1963一),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研究。
18
时藏族先民生活地区存在的、具体而感性的事物作为基础。这两个传说,鲜明地体现了客观 自然对
民族认知结构的影响。 《斯巴问答歌》中,牛的不同部位被对应为 自然中的山脉、道路、平原、草地
等要素,这些都是逐水草而居的藏族群众最常接触到的。
藏族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建立在民族成员对所处客观世界的认知基础之上,它是人们在认识到
周遭的自然环境特征之后,经过抽象思维的加工,逐渐建立起的一套系统地针对客观现实的心理反
应。借助认知,藏族群众认识 自然环境,采取相应的行动,由于 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促使他们更加注
意保护 自然,发展出一套系统的生态伦理知识,并逐渐上升为一系列乡规民约,融人地方性知识的
各个方面;同时,在社会活动中不断根据对新情况的认知更改、完善 自己的行为方式,使生态伦理知
识不断发展完善,从而达到维持人与 自然和谐共存的 目的。
藏族先民认为,“雪岭吐蕃,如仰卧之女魔,岩谷险峻,鬼妖众多,山黑而粗,诚属蒙昧昏暗之
洲”2._(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