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地下水建模方法和步骤_xiugai
地下水建模方法和步骤 地下水建模方法和步骤 (1)求解地下水运动方程的数值方法 (2)地下水数值模型建模步骤 (3)建模所需要的基本资料 (1)数值方法 绝大部分数学模型是无法用解析法求解的,数值化就是将数学模型转化为可解的数值模型。 有限差分法原理 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建立有限差分方程 求解有限差分方程 收敛性和稳定性概念 截断误差 无压含水层水流问题 二类边界处理 抽水井计算水位与实际水位差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偏导数(偏微商),类似可以得到相应的差商,例如在地下水流微分方程中,常见的偏微商 差分格式 显式有限差格式 例:河间地块承压水流模型 设两条河流平行、完全切割含水层,含水层等厚、均质各向同性。 步骤: (1)基础资料的分析 (2)概念模型 (3)数学模型 (4)数值方法及计算机程序 (5)参数 (6)结果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 差分方程及其解法—显式格式 ①将(0—L)分成 N 等份, 3)显示差分方程的求解 计算各结点初始时刻水头值 利用差分方程计算各结点t1时刻水头值 利用边界条件计算边界结点水头值 重复2、3步,直到计算出拟计算的各个时刻的水头值 算例(续4) 算例(续5) 算例(续6) 差分方程及其解法—隐式格式 ①将(0—L)分成N 等份, 4)一维隐式差分方程的收敛性和稳定性条件 截断误差 隐式格式的收敛条件和稳定条件是: 算例 差分方程的收敛性和稳定性 截断误差:用差商代替微商时,地下水流动方程产生的误差为截断误差。 收敛性:当空间步长和时间步长趋于0时,有限差分方程的精确解趋于地下水流动问题微分方程定解问题的精确解。则称该差分格式是收敛的。 稳定性:如果在求解差分方程过程中,某时间步引入某个误差,而在以后的各时段计算中,该误差不再扩大,则称该差分格式是稳定的。 源汇项的处理及井孔水头校正 越流、入渗和抽水井等问题的处理 如果考虑垂直渗流项(即源汇项),则二维承压流动微分方程可写成 建立差分方程时,在结点处应加上这一项,它可具体表示为 式中:为垂向渗流强度(包括越流、入渗或蒸发、井流等);为相邻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为相邻弱透水层厚度;为相邻含水层水头;为主含水层水头;为入渗强度或蒸发强度;为抽水或注水流量。 有限差分法(MODFLOW) 有限差分法:三维 (2)地下水数值模型建模步骤 模拟步骤 建立概念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 数值方法及软件(编程) 参数 拟合模拟:模型校正与检验 参数敏感性分析 预测模拟 一、概念模型(模型概化) 根据详细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构造地质、水文地球化学、岩石矿物、水文、气象、工农业利用情况等 模拟的区域: 含水层类型: 潜水(无压)、承压、混合、多层 维数:一维、二维、三维 水流状态:稳定流/非稳定流、饱和流/非饱和流 介质状况: 均质和非均质/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 孔隙/裂隙/双重介质 流体的密度差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必要时需进行一系列的室内试验与野外试验, 以获取有关参数, 如渗透系数、弥散系数、分配系数、反应速率常数等。 二、数学模型 三维地下水流动问题控制方程 三、数值方法及软件(或编程) 绝大部分数学模型是无法用解析法求解的,数值化就是将数学模型转化为可解的数值模型。 软件 有限差分法: MOFLOW系列 GMS 中MODFLOW Visual MODFLOW Processing MODFLOW 有限单元法: FEFLOW 积分有限差分法: TOUGH2,TOUGH REACT 有限差分法(MOFLOW ) 有限差分法(MOFLOW ) 四、模型参数 含水层参数:渗透系数,弹性释水系数(重力给水度),孔隙度等 源汇项: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分区、数值) 蒸发排泄系数 地表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位、底面高程、底面岩性特征(厚度、渗透系数等) 渠系灌溉入渗系数 人工开采(点状、面状) 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 五、模拟:模型校正(参数识别) 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进行参数调整, 使模拟结果在给定的误差范围内与实测结果吻合。 调参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辛苦的工作, 所调整的参数必须符合模拟区的具体情况。 人机交互与自动调参相结合。尽管自动调参程序(如PEST ) , 也不能代替人的工作。 五、模拟:模型检验 模型验证是在模型校正的基础上, 进一步调整参数, 使模拟结果与第二次实测结果吻合, 以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置信度。 六、灵敏度分析 校正后的模型受参数值的时空分布、边界条件、水流状态等不确定度的影响。灵敏度分析就是为了确定不确定度对校正模型的影响程度。 七、预测 用校正的参数值进行预测, 预测时需估算未来的水流状态。 后续检查与模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