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大一轮】2016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第2讲.docVIP

【新步步高大一轮】2016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第2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步步高大一轮】2016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 治制度 第2讲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点一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确立: 隋唐 深层点拨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并不是民主的体现,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反,它是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是“皇权下的民主”。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2.发展:宋代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设枢密院管理军政;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3.废除:元代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 二、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 2.军功爵制:战国至西汉武帝时期实行。 3.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选官的标准是家世门第的高低。 5.科举制  古代重要选官制度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1.监察 2.谏议 四、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2.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主题一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讲史料 史料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即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导读 史料表明宋代继承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但有很多变化。三省长官不再专任宰相之职;决策权归属中书机构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事、行政,进一步说明了北宋加强君主专制,分割宰相权力的特点。 练史料 史料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余英时《“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探究 据史料分析,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有何特点? 答案 (1)原因:设立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掌管军事,直接对皇帝负责,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分割了宰相军权;设三司使(盐铁、户部、度支)分割了宰相财权。 (2)特点:重文轻武、冗官局面出现。 主题二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和影响 1.变化 (1)世卿世禄制:夏商周时期,由贵族子弟世袭官职。 (2)军功爵制:战国后期及秦朝,按军功授予官职。 (3)察举制:汉代,由官吏察访、推荐授官。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中正(品评官)评“品级”,依据品级授官。 (5)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明清走向衰落、1905年废除,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 2.趋势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3.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讲史料 史料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导读 据史料可以归纳出科举制产生了如下影响:弘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