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题

河北辛集中学2015—2016学年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高一文科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明末清初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A.为专制统治服务 B.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C.传承的必要性 D.存在的合理性 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 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 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对此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①前一个“不公正”指中国自认是天朝上国,视外国为蛮夷。②后一个“不公正”指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③后一个“不公正”的根源是前一个“不公正”。④西方对中国不公正的目的在于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开透明 7.有学者在评论某场战争时指出“(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此后,中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 法国先后经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政体)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8.1938年10月10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周恩来这段话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 A.肯定孙中山联合各派力量促成革命成功的做法 B.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 C.呼吁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抵御日本侵略 D.迫使蒋介石接受中共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D.70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说:“如果中国屈服……那将是日军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线……”据此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决定因素 B.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给予了鼎力支持 C.日本和德国法西斯早已制定合围苏联计划 D.中国持久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中举足轻重 C. 十九世纪中期,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如下记载:“人口大减,土地荒芜,经界变形”,各省“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指房屋土地),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乃不得已占别家之产以之自活。辗转易主,遂至境内之田,皆非原户。”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事件是 A. 义和团运动? ? B. 鸦片战争? ??? C. 太平天国运动 ????? D. 洋务运动 11.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