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秦巴地区的历史沿革与经济开发
2004 年 1 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an., 2004
第11 卷第1 期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11 No. 1
古代秦巴地区的历史沿革与经济开发
陈 勇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36 )
摘要:秦巴地区是当今中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但是在历史上这一地区也曾经创造过辉煌。在当今西部
大开发的热潮中,回顾秦巴地区过去的发展历史,不仅仅在于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在于深化对当今这一地区的认识,
为当今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历史的借鉴。
关键词:秦巴地区;行政区划;经济开发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04)01-0101-07
秦巴地区位于川、渝、陕、鄂、豫五省市交界处,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今天陕西汉中、安康、商洛,
湖北襄樊、十堰、荆门、随州、神农架林区,四川达州、巴中,重庆万州以及河南南阳等地市。本区有
东西走向的秦岭、大巴山横亘其中,有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水流贯其间,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和自然— —
生态条件的一致性,而且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导致本区内部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经济发展水平颇为接近。
在当今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作为接受东部经济辐射的入口和西部大开发前哨阵地的秦巴地区,受到了
人们的瞩目。一些专家、学者献计献策,倡言建立秦巴经济走廊、秦巴经济联合体,以实现该地区经济
的腾飞。因此,从当今秦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去研究和探讨历史上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
发展状态,寻找该区在历史上形成的优势和特点,总结历史遗留给后世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今秦巴地区
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开发无疑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远古时期的秦巴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森林密布,河流纵横,物产丰饶,自然生态条件极为
优越,从而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之地。1986 年,在长江三峡北岸的巫山县大庙乡龙坪村龙骨坡,考古
工作者发掘出一颗人类门齿和一段较为完整的人类下颌骨,以及包括巨猿在内的百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和
三件石器。经专家测定,距今约200 万年。这是本区、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属人类
化石的“能人”化石),它把中华民族祖先的活动推到了200 万年前。在年代上晚于巫山猿人的古人类化
石,在秦巴地区还有郧县人、郧西人、南召人。1970 年,在十堰郧县城北30 公里的梅铺杜家沟发现了
猿人居住过的猿人洞,洞内发掘有猿人牙齿和人工打击的砾石石核。后来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曲远河畔又
发掘到两个完整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 1976 年,在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又有类似发现。郧县人生活的
年代距今约 100 万年,郧西人在年代上晚于郧县人,大致与北京人相当。1978 年,在南阳南召县云阳
镇西北的杏花山,发掘了一枚猿人牙齿化石和20 多种古脊椎动物化石,据鉴定为50 万年前原始人类的
遗骸和遗物。巫山人、郧县人、郧西人、南召人的发现表明,秦巴地区曾是我国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
一,早在200 万年至50 万年前,秦巴地区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在考古学上,巫山人、郧县人、郧西人、南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中
收稿日期:2002-08-30
作者简介:陈 勇(1964- ),男,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101—
期、晚期的文化遗址在本区也有不少重要发现,如汉中梁山、安康关庙旧石器文化遗址、南阳小空山旧
石器遗址。大约距今七八千年左右,人类跨入到了新石器时代。在秦巴大地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遍
及各地,特别又集中在汉水中上游地区。其中,著名的文化遗址主要有汉中西乡李家村、南郑龙岗寺,
万州巫山大溪,荆门京山屈家岭,随州三里岗冷皮垭,安康柳家河遗址等。西乡李家村文化距今约7000
多年,遗址包括居址、陶窑、灰坑、墓葬等,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巫山大溪文化距今约 5 至 6
千年,石器多为磨制,工具有石矛、石镞、骨矛,陶器以红陶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