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诗歌研究第二章.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研究第二章

* 第二章 古代诗歌的立意 一、立意的重要性 作诗和作文一样,首先应该立意。意,就是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的统帅、灵魂。好比我们平常写论文,这篇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我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在写作之前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意”。如果没有这个意,你可能搜集了很多材料,却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这些材料好比是一盘珍珠,散落在盘子里;而这个意,就是把这些珍珠串起来的丝线,“意”起的就是这样一个作用。所以古人在论述诗歌立意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并高度肯定意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 “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红楼梦》第48回写黛玉论诗,说道:“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比如崔颢《黄鹤楼》) 诗以自然为宗,故谢胜于颜,陶胜于谢。自然者非率直之谓也,乃凝炼到极处也。即如陶诗,真朴处却又委婉,孤劲处却又忠厚,平淡处却又醲粹,不经意处却又他人千百构思所不能及者。大约他人凝炼在字句之间,陶诗凝炼在字句之外,此其所以至也。(清吴文溥《南野堂笔记》) 二、立意的原则和方法 宋人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这就告诉我们,立意有深有浅,有正有反,有精有粗。但原则上,立意贵在深、新、奇、巧。深,指它要有深度;新,指新颖,发前人所未发;奇,就是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妙处;巧,就是指立意不循俗套,表现巧妙。而最终以自然高妙为诗歌立意的极致。下面举例说明: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有两层蕴涵: 1、观察事物,应该采取不同的视角,才能准确把握事特的特点和本质。 2、 对人世是非纷扰的一种顿悟。人生的喜怒哀乐、是非成败,多因我们思考、观察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如果一旦超然物外,便能达到超尘绝俗的人生境界。(又如《大林寺桃花》) (一)哲思妙悟,升华诗意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以上两首诗,都是通过议论上的翻案法,别出机杼,达到了立意的“新”。当然,要有好的立意,除了这样一种敢于翻案的眼光之外,还要精思妙想,反复推敲,反复锤炼,反复地深化和精化,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人读了之后,为之惊讶,为之叹服,这就是诗学上所说的“炼意”。 (二)议论新警,推陈出新 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前二句,写一场战争及其结果。“誓扫匈奴不顾身”,唐军将士怀着报国保边的信念,奔赴边塞,展开了一场非常激烈的战斗。结果战局不利,大批战士顷刻丧生,可见这是一场非常残酷的战争,但作者只用了短短两句话将它表达了出来。沿着这一思路,让一般人来写,可能会写这些将士葬身沙场,消息传来,他的家人、亲友无比的悲痛,写那种悲痛的心理,或者由此生发议论,批评唐代的开边政策。但是,诗人陈陶的高明之处在于,避熟就生,另出奇想,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句诗,采取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处理方法:将实与虚、生与死,通过艺术表现上的相互对照,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三)巧妙剪裁,以小见大 一般来说,亲人的亡故会引起人很大的悲伤。而这首诗中,丈夫明明已经战死,而妻子却依然在温馨地思念着他,这对于读者来说,该是何等的残酷!而本诗的作者,正是把这样一种残酷的情景,用寥寥14个字便表现出来了。在这两句诗里,“河边骨”是现实,“梦里人”是幻景;“河边骨”异常的残酷,而“梦里人”则颇为温馨。作者正是通过这两相对照,写出了深刻的悲凉。明人王世贞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陈婉俊《唐诗三百首》的注中说这首诗的后两句:“较之‘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为深痛。” 曹松《己亥岁》其一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椎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四)转换视角,同中见异 对于一些常见的题材,高明的诗人,往往转换视角,别出心裁,从而创造出新颖的诗意。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说:“诗人构思之功,用心最苦,始则于熟中求生,继则于生中求熟,……每一题到手,先须审题所宜,宜古宜今,我作何体,布置略定,然后立意。立意宜审某意为题所应有,某意为题所应无,某意为人人所见,所意为我所独得。” 第 一 首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