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云南省华坪县通达傈僳族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通达傈僳族乡民族民俗文化简介
?
一、通达乡乡情简介
通达乡位于华坪县西部,全乡土地面积151.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通达村委会,距华坪县城50公里。全乡最低海拔1562米,最高海拔3198.3米,相对高差1636.3米,地形气候复杂,属山地寒温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1℃—16℃,无霜期240—270天,年光照2500小时左右,降水量1100mm左右,雨量集中在6—9月。境内寒流霜冻、暴风、春雪、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为省级贫困乡。
通达乡辖通达、维新、双龙、白姑河、丁王5个村民委员会,4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988户8307人,其中傈僳族有506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1.02%。境内居住有傈僳、彝、回、纳西等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73.6%,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
全乡总耕地面积10394亩,其中水田有3591.73亩,占26.6%,旱地有7496亩,占73.4%,人均耕地1.22亩。2007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2312.1508万元,人均纯收入1129.00元。
由于境内山高谷深,气候恶劣,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致使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
二、傈僳族的来历及花傈僳的归属
傈僳族,见诸史籍称呼不一,有傈僳、力苏、猁苏和力此等。据史料记载,最早见于唐人著述《蛮书》卷四,名类第四中有“傈僳两蛮”之语,即“施蛮”和“顺蛮”。也就是今傈僳族先民,此为“傈僳”这一名称第一次出现于史册。据明《景泰云南图经》卷四载:“有名傈僳者,亦罗罗之别名也(罗罗:指彝族),居山林无室屋,不事产业,常常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其妇人们则取草木根以给日食。岁输管者,唯皮张耳。……”这段记载把当时的傈僳族的亲属及社会经济状况作了概括叙述,表明了傈僳族当时还没有进入农业社会,以狩猎和采集生活为主,但必须把兽皮寄给官家。16世纪中叶,部分傈僳族仍过着狩猎、采集生活。据明嘉庆年间杨慎编撰的《南诏野史》下卷各蛮夷记载:“力此”即傈僳,“衣坡麻毡,岩居穴处,利刃毒矢刻不离身,登山捷如猿猴,以土和蜜充饥,尤善弓弩,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前行,自后射之,中盾而不伤妇,以此制伏西番。”据史记载,傈僳族也经历了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个阶段都可以找到傈僳族的发展痕迹。华坪县境内的傈僳族自称“米苏扒”,“米”是泥的意思,“苏”是松软的意思,“扒”是族或人的意思,“米苏扒”合称泥土主人。“泥土主人”在傈僳族叙事长诗《创世纪》的人种发源说里,这样叙述到:极古极古的时候,天上雷震不停,地上洪水翻滚,地裂地陷。可怜的两姐妹早上醒来,父母被陷落地底,姐妹俩哭着喊着,手抓陷落处的泥土,抓呀抓,可再也抓不出陷落的父母。于是,姐妹俩以土地为依托,用黄泥筑起房屋,用白泥捏成牛、羊、猪、鸡。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安居乐业,从此得名“米苏扒”即“泥土主人”,“米苏扒”和“傈僳族”两个语音基本相同,故“傈僳”这一名称千百年来沿用至今。
华坪花傈僳仅是傈僳族的一个支系,据史书记载公元前后就有傈僳族居住在华坪和雅砻江一带,是华坪最早的土著民族,也是华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26000余人,占全县少数民族总数的55%。华坪的花傈僳是一个世代眷恋大山的少数民族,居住在海拔1600~2100米的山区,他们长期与大自然休戚与共,依山而居,傍溪而牧,保留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其中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通达乡是傈僳族主要聚居地。
三、花傈僳的文化
华坪县属滇西北横断山区,历史上土司长期割据,使整个文化区域内的文化素质偏低,观念十分落后,华坪又处在多种文化交汇点和多层次经济类型的交汇点上,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在华坪形成了多民族的聚居,由此带来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没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格、民族习惯及其民族思维定势,突出特点就是具有较明显的不稳定性,民族的凝集点和凝集力较弱。然而,居住在海拔1800~2100米山区的华坪花傈僳族,虽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活也极为贫困,但这是一个乐观向上的民族,即使在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仍然不折不挠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生活中歌唱,在生活中舞蹈,因此两千多年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居住在通达乡的花傈僳族,是该乡的主要民族,据《世纪行》相关史料记载,在公元前后就居住在此,经过千百年的生息繁衍,保留了优秀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广阔的大自然给了花傈僳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过去耕作方式以“刀耕火种”为主,耕作粗放。到今天,通达乡的花傈僳族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接受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教育和文化,生产生活稳定,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传统的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手工艺、婚俗、节庆日祭祀等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花傈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