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咏史怀古诗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其三) hè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一去/紫台/连/朔漠, zhǒng 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在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2.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 的奇伟形象。 合作探究(一):佳句鉴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合作探究(二)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尾联:为什么不用恨落晖呢? 本诗和杜甫《登高》在意境上的差异 杜甫:通过登高所见秋景,表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意境雄浑高远。 杜牧:抒发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 愁闷情怀。意境凄恻低徊,缺乏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 面对满目秋景,感到兴致勃勃——感叹人世的愁多乐少,即纵情忘忧,从俗自遣——然后惜时光易逝,旷达中寓以自勉自励——最后两句表面超然物外,委婉曲折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诗人交杂着欣喜与抑郁愁苦两种情感登高但终究未能忘忧.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1.增强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3.增强诗意,强化意境;2.帮助诗人更强烈地表达思想情感。 * 《咏怀古迹》 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各咏一古迹。 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 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群山万壑赴荆门” 写的是昭君村的地点和那里的景色。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自主学习二】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的悲剧仅仅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是这句的关键,如何理解?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眼:“怨恨”: 1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2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 昏庸糊涂的怨恨。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出歌咏对象 概述悲剧一生 揭示悲剧根源 点明昭君之怨 入 题 铺 垫 明 旨 烘 托 用典 对仗 对比 精讲点拨: 诗中只写昭君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4 JieLink+智能终端操作平台系统调试说明书V1.0.doc
- 2022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创新教学实例.docx VIP
- 有机合成第六章.ppt VIP
- 抖音来客本地服务行业实体门店运营培训教程(三)抖音实体门店商家经营思路.pptx
- (正式版)D-L∕T 5862-2023 电化学储能电站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ocx VIP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程测评卷》.doc
- 2024年~2022年浙江省国企招聘历年面试题目及答案解析50套.docx
- 高中物理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读数习题集.doc
- 中考英语作文万能模板及万能句型汇总.docx VIP
- 五个认同爱国主义教育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