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实践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㈠ 缘起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问题更是学习的基点,有了问题,才能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才会深入思考与主动解决,进而形成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思想。带着问题的学习,才是深层和本质的。纵观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已一改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尝试进行着问答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但同时也隐含着许多不足,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为了了解目前学习活动中“问题”的实效,我们将一堂语文公开课进行了课堂实录、量化分析,结果如下: 表1:问题类型对比表 ? 教师 学生 提问次数 47 2 问题类型 认知 事实 15 1 理解 13 0 应用 2 0 综合 3 1 组织 14 0 表2:问题解决对比表 ? 教师 学生 解答形式 自答 无反应 齐答 举手指定答 抢答 讨论后叫答 问题类型 认知 事实 4 ? 8 3 ? ? 理解 1 ? 4 7 ? 1 应用 1 ? ? 1 ? ? 综合 ? ? ? 3 ? ? 组织 ? 4 10 ? ? ? 1、问题类型对比表分析 ⑴ 提问次数分析 通过比较师生提问次数与问题类型,我们明显发现现行课堂教学提问存在以下问题: ① 教师“一言堂”。教师大量的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回答的状态,缺乏师生“对话式”的答问行为。 ② 学生“无问题”。表中只有一学生向老师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反映出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的现状。 ⑵ 提问类型分析 ① 事实记忆理解类问题占60%,忽略应用、综合层次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② 组织性问题过多占30%,多数存在口头禅式语言,如“是不是?会做吗?”,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层性。 ③ 问题答案统一,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④ 问题散乱孤立,缺乏层次性、启发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 2、问题解决对比表分析 ⑴ 教师自问自答、无反应的解答形式占20%,可见无效提问较多。 ⑵ 对问题的解决中齐答和举手指定答占了近75%,学生回答方式比较集中单一。 ⑶ 解决问题的学生范围有限,集中在约1/3学生左右,基本是较好层次的学生,相对而言,中下生没有回答机会。 ⑷ 解决问题只是简单地回答问题,没有获得个性化体验、生成新的学习方法和思想。 ㈢ 问题的提出 基于上述认识与思考,我们发现课堂中教师的地位仍是坚不可催,虽有师生问答,但不少教师只以解决问题、获得既定答案为目的。教学过程成了学生揣摩教师预定答案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自主能力的提高。在学习中,学生不断地产生新的学习要求与已有知识能力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问题),就是激发其积极思维的最直接因素。当学生积极探索和解决一个未知的问题过程时,也就是主动获取知识技能,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实践着采用问题导学式教学,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心智,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有三大特点:一是以问题为主线,即教学活动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而展开的。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和动力,贯穿学习全过程;二是以发展为中心,即以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及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和任务;三是以导学为关键,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和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生问题。 二、研究内容 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年龄特征和教材知识的安排,我们在教学中具体按以下流程展开: 教师: 问题前置 → 启中导学 → 综合导创 ∣ ∣ ∣ 尝试实践 → 交流深化 → 再次实践 ∣ ∣ ∣ 学生: 全面感知 → 自主交流 → 发展个性 ㈠ 问题前置 全面感知 为引起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现象、事实间的不一致或矛盾,产生有个性的问题。我们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主动地搜集、加工、处理、贮存信息资料与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1、教师全面了解学生,获取信息 ⑴ 在学生实践前:建立学生档案,了解其家庭背景、心理品质和资力基础,以此作为我们确定实践内容的参考。 ⑵ 在学生实践后:建立学生实践问题录,了解和分析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体验过程与相关问题。以此为依据创设问题情境、思考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解决问题及进一步学习服务。 2、学生充分实践体验,搜集问题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减少课外作业中的重复操练量,为学生指导实践方向,实践过程则放手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⑴ 实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