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学的趣味练习2009101416195440_51254.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的趣味 同步训练 三、阅读题 1.关于文章开头引用孔子名言的作用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论证自己的观点 B. 引出不同的见解 C. 引起读者的关注 D. 增强文章说服力 答案:B 解析:开头引孔子名言,并不像一般论者那样用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由其引出不同的见解,这就让文势为之一顿,令读者精神为之一振。 * * 一、选择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绮靡(mí) 低劣(luè) 诬天藐小(miǎo) B. 疗饥(jī) 囿于(yòu)  索然无味(suǒ) C. 中毒(zhòng)  窄狭(xiá) 开疆辟土(pì) D. 笃嗜(dǔ) 玩索(suǒ) 蠢牛听琴(chǔn) 答案:A 解析:A项中低劣的“劣”应为liè。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方剂 知解 分歧 B. 惰性 顽强 颇费 C. 挣扎 磨灭 陈腐 D. 过瘾 置信 签别 答案:D 解析:D项中“签别”应为“鉴别”。 3.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笃嗜(非常喜爱) 索然无味(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B. 玩索(游玩寻找) 诬天藐小(错怪天小) C. 囿(被限制) 生生不息(不断地派生发展) D. 绮靡(精妙,华丽,浮艳 )蠢牛听琴(比喻听不明白) 答案B 解析:B中“玩索”的意思为体味探求 4.依次填入文段划线处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________,风格愈________,你的比较资料愈________,透视愈________,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________。 A. 可靠 复杂 纷歧 丰富 正确 B. 纷歧 复杂 正确 丰富 可靠 C. 丰富 纷歧 复杂 可靠 正确 D. 复杂 纷歧 丰富 正确 可靠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是近义词辨析,同时对选文正确理解也有利于正确选词。  从搭配来说,“种类复杂”、“风格纷歧”、“资料丰富”、“透视正确”、“鉴别力可靠”是最合适的。同时,从比喻说理句“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可知作者意指,广泛地占有和比较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才能获得可靠的鉴别力。 5.下列语句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是( ) A. 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B. 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C. 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D. 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 答案:C 解析:A项中用死水比喻静止的趣味。B项中用坐井观天比喻精神的短视。D项中用蠢牛听琴来比喻有些人不会感知趣味。 二、填空训练 1.《文学的趣味》作者 ,选自 。 朱光潜、《谈美·谈文学》 2.《文学的趣味》运用了 、现身说法的方法, 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 以喻明理 3.本文是一篇 (体裁)。 文艺论文 4.文学的趣味是指培养 、 的文学欣赏趣味。 高雅、广泛 5.本文使用了 和 等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6.本文结构 、 ;语言 、 . 疏密相间、舒卷自如、行止自如、繁简适度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知的欠缺,大半会导致文学趣味的欠缺。 B. 要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应读尽古今中外作品。 C. 文学的趣味,必须靠作者自己去创造。 D. 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必须快速征服。 答案:A 解析:B中“读尽”有误。C中还应包括读者。 D中“快速征服”没有依据。 3.以下各项表述错误的是( ) A. 文章运用了“以喻明理”的方法。 B. 文章就文学创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 C. 文章从个人经验出发,极富说服力。 D. 文章有着疏密有致的行文特色。 答案:B 解析:A项中“以喻明理”主要是指第⑤自然段以判别山之大小为喻, 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浅显,把难懂的道理“要善于比较”说得 浅显易懂。 B项歪曲了论题。本文是对“文艺欣赏”问题提出见解的。 C项实际涉及到了“现身说法”的论述技巧。 D项准确地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