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前中期_40671
清前中期(1644-1840)歷史講課提綱
作者:郭成康
郭成康,1941年出生。1964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碩士畢業(師從戴逸先生)後,留清史所工作至今。1988年任副教授,1993年任教授,1995年為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專業方向為清史,主攻乾隆朝政治史、社會史。現為國家清史編撰委員會委員,《清史研究》主編等。主要學術專著有《十八世紀中國與世界(政治卷)》、《乾隆大帝》(七十餘萬字)、《康乾盛世歷史報告》等七部,及學術論文50餘篇。
一、清前中期史的基本脈絡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專制王朝,從1644年(清順治元年 明崇禎十七年)清兵入關,定都北京,到1912年宣統帝退位,統治中國長達268年。以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為標誌,清朝的歷史通常被分為清前中期史和晚清史兩大段,前一段是中國古代史的終結,後一段則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開端。
講清史就不能不先說一點關外時期的清開國史。
清朝是由滿洲貴族聯合蒙古族、漢族上層建立的。滿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其先世靺鞨在唐代曾建渤海國,爾後女真族又建立了統治北中國的金朝。從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爾哈赤承繼女真先人遺業建立“後金”國,到1636年(明崇禎九年 清崇德元年)其子清太宗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以至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其間28年的清開國史不過是明史的一部分;然而,這一時期以滿文化為主導,融合漢、蒙文化創制的治國方針政策以及典章制度對有清一代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1644——1840年的清前中期史,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大致可分為奠定國基、康乾盛世和嘉道中衰三個階段。
奠定國基(順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 1644-1683)
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極病卒,諸王大臣齊集會議嗣君事,睿親王多爾袞首倡擁立福臨即帝位。福臨,太宗皇太極第9子,母孝莊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時年6歲,由叔父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左右輔理國政,改明年為順治元年。翌年,明亡,清兵入關,定鼎燕京。多爾袞以創業功巨,威權獨攬,竟封“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爾袞卒。順治帝親政,追論多爾袞“悖逆”之罪,削爵,平毀墓葬,而治國仍循攝政王既定方針。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順治帝病逝,《遺詔》立年方8歲的皇三子玄燁為皇太子,即皇帝位;又特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為輔政大臣。玄燁即位,改明年為康熙元年。康熙八年(1669)逮治權臣鼇拜,康熙帝始親政。
清兵入關至削平三藩、統一臺灣,清統治者貫注精力於平定漢族集中居住的中原地區,以確立繼明朝之後清朝在中國的正統地位。到這一階段結束時,有政治影響、軍事實力的各種反清勢力被次第蕩平,新一代漢族士人、士大夫已認同由滿洲貴族所建立的新王朝,廣大人民希望和平與統一。在這40年間奠定的國家基礎之上,開始締造康乾盛世的輝煌大廈。
康乾盛世(康熙二十三年至乾隆六十年 1684——1795)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餘年間,清朝國勢極於全盛,因而被後世史家稱美為“康乾盛世”。
康熙帝於三藩之亂初起時立嫡長子、皇二子胤礽為太子,此後太子廢立旋踵,皇儲未定。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康熙帝病逝,皇四子胤禛倉猝繼位,改明年為雍正元年。雍正帝臨禦天下之始,即密立皇四子弘曆為皇太子。迨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帝暴卒,皇四子弘曆遂以太子順利即位,改明年為乾隆元年。乾隆帝是歷代帝王最長壽的一位,他自言在位時間不敢上同皇祖康熙帝,是以在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將帝位禪讓給皇十五子永琰(即位後更名颙琰),自居太上皇訓政,並以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康雍乾三位皇帝前後相繼,融合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開創了與前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相比毫不遜色的鼎盛局面。
康乾盛世雖然通常以康熙、乾隆為時間斷限,但它的發端準確地講是康熙中期三藩之亂的平定和臺灣的統一,此後近40年(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684-1722年)為盛世奠基期,雍正和乾隆前中期(雍正元年至乾隆三十九年,1723-1774年)為盛世巔峰期,乾隆後期(乾隆四十年至乾隆六十年,1775-1795年)為盛世衰落期。
嘉道中衰(嘉慶元年至道光二十年 1796—1840)
嘉慶元年(1796)元旦舉行帝位授受大典後,嘉慶帝雖然名為皇帝,國家大權實際上仍在太上皇乾隆控制之下。大學士、軍機大臣和珅借太上皇耄昏弄權,政治更不堪問。嘉慶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去世,嘉慶帝即革和珅職,旋將其下獄賜死,由此而開始親政,又恪遵秘密立儲家法,密立皇二子綿寧(即位後改旻寧)為皇太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八月,嘉慶帝猝逝於避暑山莊,皇二子旻寧即帝位,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