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玠帅府一座显赫了四个朝代衙署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衙署,或保存完好,或遗迹尚存,或改址重建。一座衙署之于一座城市,就如同故宫之于北京的意义。站在历史的角度,这甚至是“城之所以为城”的凭证。但在重庆,如此历史悠久的一座城市,这样的凭证却一直缺失着,直到余玠帅府被重新发现……
藏在旧墙砖里的帅府
2009年底,渝中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几位正在巴县衙门老鼓楼拆迁工地施工的工人,突然从黄土里挖出了几块暗灰色墙砖,砖上刻有一行大家都不认识的繁体字。
“这会不会是文物哟?”一位年长的工人有点经验,马上就反应了过来。
接到工人们的爆料后,渝中区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核查后发现,墙砖上的铭文字样是“淳祐乙巳”。细细琢磨,“淳祐”是属于南宋末年宋理宗的年号,“乙巳”则是以60年为周期循环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第42年。宋理宗在位时的乙巳年,便正好是南宋名将余玠坐镇重庆主持抗蒙战争的日子。
这一发现令专家们眼前一亮:这些砖块是不是来自之前翻遍重庆而不得的余玠西南大营呢?
2010年4月,准备妥当的市考古所正式对该建筑遗迹进行挖掘。几天下来收获颇丰,遗址内出土珍贵文物3200余件,以及数万件标本。其中包括“縣”字木模印、宋代钱币“淳祐通宝(当百)”、青花花卉香炉,以及一堆礌石(古代作战时从高处往下推以打击敌人的大块石头)等。由此,专家初步推断此处为宋代建筑遗址。
最让人惊喜的是,考古队发现了一处建筑遗迹——夯土包砖式高台建筑。建筑遗迹略呈方形,经专家测量,东西宽24.7米、南北残长24.3米。建筑内部由夹杂小型鹅卵石的黄灰沙土夯筑而成,四周砌筑有护坡墙体,护坡墙体基础用大型长条石块砌成,护坡墙体以青砖砌筑,砖墙残高7.65米。四面护坡墙由下至上越来越窄,墙体呈79度倾斜。
宋代等级森严,宫廷、衙署、民居等每一类建筑如何建造都有严格规定,而在重庆,这一高度规格的高台建筑只可能是衙署(州府或军区最高行政机构)所建,当时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修建。
又据文献记载,南宋四川宣抚使余玠来重庆后以重庆府衙署为帅府,背依金碧山(即今天解放碑所在位置)、面朝长江。宋蒙战争爆发后,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任兵部侍郎、四川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后于衙署筑高台樵楼。遗址高台建筑用砖上的铭文“淳祐乙巳(1245年)”,这与余玠建高台时间段吻合。
综合以上信息,专家们终于确信这一遗址正是南宋抗蒙名将余玠的帅府。
余玠帅府被发现的消息在考古界引起轰动,这一发现也成了当年全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让人产生疑惑的是,在众多的王爷、知州、道台中,为何考古学家们偏偏如此重视余玠,大多直接称这遗迹为“余玠帅府”。这位余大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帮主到大帅的奇幻人生
余玠,字义夫,蕲州(今湖北蕲州)人。与大多数宋时武人出生行伍不同,余玠是纯粹的文人出身,青年时代就读于江西九江著名的白鹿书院。但他又是秀才堆里的奇葩,当大多数同窗在庭院里就经史典籍的注解争得不可开交时,他喜好的却是“户外运动”。史书记载:“余玠,少为九江白鹿门生,喜功名,好大言,善斧器,落魄无行,啸聚党羽,直三年,满城惧之。”用白话翻译过来便是:“余玠,高等学府白鹿书院门生兼九江城斧头帮帮主,三年里,凭一帮兄弟,两柄大斧,从城东文昌门砍到城西含光门,当者无不披靡。”史书并没告诉后人一介书生是怎么成为一座城市的“黑道龙头”,但却记录下了这一“事业”的终结——余玠因在一次帮派斗殴误杀围观的卖茶翁,激起民愤,只得灰溜溜地逃出城去,离开江西,避罪躲入安徽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
在淮东军的地头还没踩热,余玠便向赵葵作词毛遂自荐,并受其赏识,被提拔为随军参谋。嘉熙三年(1239年),在汴州、河阴的惨烈拉锯战中,余玠以无衔参谋的身份率领一支无主小分队游击作战,将蒙军大部队困在汴州进退不能。
淳祐元年(1241年)十月,蒙古大军围困安徽凤阳,他又率一支船队星夜出击,绕过凤阳北岸登陆,照着蒙古大军的屁股狠狠踢了一脚,解下凤阳之围。
这一战让整个宋朝为之振奋,余玠的军事才能引起了南宋第五代皇帝宋理宗的注意,被破格宣召入京面圣。金銮殿前,他在皇帝和诸位朝廷大佬的注视下毫不怯场,以自己为例,说不管有无文化之人,一参军便被指为粗人,被读书人鄙视;无论立下多大的战功,也不如会试时一篇不痛不痒的锦绣文章。他希望宋理宗在这国家危亡之时对待文武官员应一视同仁,不要偏重,否则受到歧视的武官可能生出异常。这一番大胆的言论直击宋朝重文轻武的国本,事后引得喜好辩论的宋朝内阁一番鸡飞狗跳。余玠的名字,从此深深印入宋理宗的脑海。
五年后(1246年),蒙军开始计划左、中、右三路伐宋,其中左路计划水陆并进吞并四川、重庆,然后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宋都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