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永宁寺造像艺术特征和风格演变.docVIP

北魏永宁寺造像艺术特征和风格演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魏永宁寺造像艺术特征和风格演变

北魏永宁寺造像艺术特征和风格演变   摘要:北魏洛阳永宁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又是一个高峰,永宁寺展示了在北魏时期佛教发展到鼎盛阶段的重要特征,引领着北魏时代的审美风格上的主流。永宁寺雕塑在风格和内容上源于北魏都平城时期的寺窟造像,是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时期。魏晋美学的重要精髓也在永宁寺造像风格变化中得到了体现。 关键词:永宁寺雕塑 魏晋美学 艺术特征 风格演变 1 永宁寺及出土佛教造像简介 1.1 永宁寺简介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 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中有九层浮屠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长。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这是《洛阳伽蓝记》中永宁寺塔的一段描写,永宁寺是排名第一的古寺,而永宁寺塔,以其他佛塔无法匹及的高度,而被称为通天之塔。永宁寺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毁于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自始建到毁废,总共才经历了十六年的时间。 1.2 永宁寺建造的时代背景 永宁寺的建造是在一个佛教盛行和思想文化开放的年代。在洛阳北魏永宁寺的遗址发觉过程中,出土了1560多件彩塑残块,题材分为两类:一类是佛、菩萨、弟子;另一类是各类供养人等形象。永宁寺出土泥塑无论大小,皆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小型者比如弟子头像,残高数厘米之间,头像五官俊朗,笑容可掬,惟妙惟肖。大型者佛面,其中一件残高20厘米,风雨饱满的面庞,慈祥中透着端庄,深沉中含着宁静,嘴角微翘,面带笑意,显示出佛祖对于尘世的悲悯与宽容。 2 永宁寺造像的艺术特征 挖掘清理永宁寺塔基的过程中,总共出土了2000多件泥塑像的彩色残件。这些残件包含人物塑像和景物塑件,其中以人物塑像为主,这些塑件都与当时塔内供佛的雕塑品有关。塑像不论大小,均采用身、首分别制作,将颈部末端插入胸腔,并以细沙将结合部磨平的制作方法。自始至终坚持手工雕塑,体态自然,富于个性。 2.1 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 在永宁寺出土佛教泥塑残块中可分为以下几类: 2.1.1 主尊佛像。主尊佛像残件主要发现在大型塑像中,塑像颏下到眼睑高度为24.5厘米,双颊间距23厘米,头部高度约为40-50厘米。如果按照坐佛头长与身高1:4的比例,或者按照立佛头长与身高1:6的比例,这件塑像高度约为2-3米,是永宁寺目前出土最大的塑像。佛像的面部已经具有了中国化的脸庞形象和气质神韵,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2.1.2 胁持菩萨塑像。在永宁寺出土的大、中、小型塑像中都有菩萨形象的残件,但中型塑像中的残件数量较多。中型塑像比等身像略小,残块主要有头、颈、手、身躯、足等。头像残件有10多件,五官颇为相似,都是长弯眉、直鼻梁、大耳垂、薄唇小口、嘴角上翘,头发皆为细密直线纹发髻,面部为长圆或方圆。 2.1.3 胁持弟子塑像。弟子形象的塑像在永宁寺出土的大型和小型像中均有发现,数量不多。如大型塑像中有2件约等身大小的残身像,均为身披袈裟的立像。这些弟子象面目形象特征刻画极为生动。青年者头顶浑圆,面部丰润、神态平和安详,五官清秀憨态可掬,善良中透着稚气。年长者头形长方,面部较为清瘦,脑后枕骨凸现,顶骨中间隆起,方形脸棱角明显,眉头紧蹙,高颧骨,宽鼻梁,嘴角微翘。 2.1.4 僧侣群像。在出土的残件中,小型半浮雕影塑像数量比较多,其中又以僧侣人物塑像居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出土的近二十件不蓄发头像,这头像均无发无须,慈眉善目,神态安详,面部形象皆有差别,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含蓄微笑表情;二是二十多件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的坐像,这些坐像大都双手拢于袖中拱于胸前,坐姿安稳。 2.2 礼佛图人物塑像 塔内神龛内饰以供奉佛教像为主,而在龛内主像周围或龛外壁面,则塑有一些当时帝王贵族宗教活动的礼佛图或经变佛教传故事场景的半浮雕。如有一件立像内着曲领中衣,外穿交领广袖衣,下系宽褶长,身姿体态具有高贵气质,衣着雍容华贵,颇具帝王仪相。数量较多的似侍从人物的立像,他们身着交领广袖衣或者肩覆披帛手中持物或不持物;以及许如武士之类的仪仗人物立像,他们身着皮质或扎甲式裲裆服装或者胡服手中持物或者不持物。 2.3 佛龛塑件 在出土的众多泥塑件中,有一些龛饰、像座、楣弓、帷幕、背光和壁画等残件。楣弓残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这些残件身体形象有许多像龙的。由此来看,永宁寺木塔内的佛龛外形,主要是由双龙或四龙身结合构成龛楣下部的圆拱额、龙首反顾于圆拱额中间的尖拱状龛楣形式,这也是当时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窟龛楣造型。 3 永宁寺造像风格演变的原因 3.1 永宁寺造像风格的变化 永宁寺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神龟二年(519年),永宁寺木塔建成,该塔毁于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自始建到毁废,总共才经历了短短十六年的时间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