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波通信与超短波通信系统.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短波通信与超短波通信系统

第2章 短波通信系统 本章介绍 短波传输的特性与特点 短波通信技术 系统及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1)短波通信的特点; (2)短波通信的常用调制方式; 单边带通信和调频通信的概念、基本原理、系统组成; (3)数据信号在短波信道上的传输问题; (4)重点介绍高频自适应和扩展频谱通信的原理及其在现代通信设备中的应用。 本章要求: 1 ?掌握短波通信的特点。 ?理解多径传播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 2 理解短波通信的调制方式, 掌握单边带通信和调频通信的概念、基本原理、系统组成。 4 理解数据信号在短波信道上的传输问题。 5 了解高频自适应和扩展频谱通信的原理及其在现代通信设备中的应用。 2.1 概述 短波通信也称为高频(HF)无线电通信是指利用波长为100m~10m(频率为3MHz~30MHz)的电磁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 一、短波传输特性 1 短波的传播形式 短波主要靠电离层反射(天波)传播,也可以和长、 中波一样靠地波进行短距离几十公里以内传播。 ( 2)天波传播形式 天波靠电离层反射传播,可以进行远距离传播,可以超越丘陵地带,还可以在地波传播无效的很短的距离内建立无线电通信线路。所以对于短波通信线路,天波传播较地波传播更有意义。 2 大气电离层的结构 电离层由围绕地球的处于不同高度的3个导电层组成的,这3个导电层分别 称为D层、E层、F层。 各导电层对短波传播的影响 (l) D层: D层是最低层,在地球上空60km~90km高度处。白天存在,夜间消失,所以在夜间不再对短波通信产生影响。D层中的衰减量远大于E层、F层中的,所以也称D层为吸收层。 (2) E层:在地球上空 100km~120km高度处,最大电子密度发生在 110km处,白天基本不变。在通信线路设计和计算时,以110km作为E层高度。E层实际上对短波传播不起作用。 (3) F层:为反射层,在一般情况下,远距离短波通信都选用F层作为反射层。白天电离层包含 D、E、F1和 F2层,白天F层有两层:F1层位于地球上空 170km~220km高度处,F2层位于地球上空 225km~450km高度处。F2层在日落以后没有完全消失,仍保持剩余的电离,夜间F2层的电子密度较白天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所以夜间能反射的频率远低于白天。由此可以看出,若要保持昼夜短波通信,其工作频率必须昼夜更换,而且一般情况下夜间工作频率远低于白天工作频率。 二 短波电离层传播的基本特性 1 最高可用频率(MUF) —电波斜射至电离层的入射角; d—通信线路的长度; h’—电波反射点处电离层的虚高。 关于MUF的几点结论: (1)通信距离、反射层的电离密度改变,其MUF值改变。 (2)当选用MUF作为工作频率时,一般情况下可能获得最佳接收。 (3)一般情况下,FOT=0.85MUF 。 (4)实际通信线路白天和夜间各选用一个频率即可。 2 传输模式 传输模式有单跳、多跳。依靠单电离层或多电离层反射构成电磁波传输路径。当通信距离>2500km时,往往采用多跳,以获得较大的仰角。如利用F2反射一次,称为1F2传输模式 。 3 多径传播 多径传播:指电波通过若干条路径到达接收端。 多径延时:多径延时是指电波在同一方向沿着不同路径传播时,到达接收端同一脉冲的各条射线间最大的允许延时差值。统计表明,一般延时差大于5ms的仅占0.5%。 多径延时有下列特征: (a)多径延时随着工作频率偏离MUF的增大而增大; (b)多径延时和通信距离存在一定关系; (c)多径延时随时间变化,因为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随时间变化,从而使 MUF随时间变化。 4 衰落 在短波通信的接收端,信号振幅总是呈现忽大忽小的随机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衰落”。在短波传播中,衰落有快衰落和慢衰落之分。 连续出现持续时间仅几分之一秒的信号起伏称为快衰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衰落(可能达1小时或者更长)称为慢衰落。 衰落的种类(依衰落原因划分) (1)干涉衰落:由于多径传播,到达接收端的若干个信号的时间不同而造成的衰落。 (2)吸收衰落:产生的原因是D层衰减特性的慢变化。 (3)极化衰落 干涉衰落的特征: l)具有明显的频率选择性,只对某一单个频率或一个几百赫兹的窄频带(频段宽度不超过300Hz)产生影响。 2)快衰落信号的电场强度振幅服从瑞利分布。指电场强度达到或超过电场强度中值Emed的时间为整个观察时间的50%。 3)干涉衰落的速率(也称衰落速率)大约为 10~20次/分,衰落深度可达40dB,偶尔达80dB。衰落持续时间通常在4ms~20ms范围内 。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