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儒家‘仁义礼智’内涵的转变-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pdf

战国中期儒家‘仁义礼智’内涵的转变-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pdf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战国中期儒家‘仁义礼智’内涵的转变-国立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

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2009) 1 民國 98 年 6 月出版 戰國中期儒家「仁義禮智」內涵的轉變 * 涂艷秋 摘 要 「仁義禮智」這組概念,在春秋時似乎尚未出現,《論語》和《左傳》中都還沒有將 仁、義、禮、智合成一組概念的記載。但到了戰國中期,儒家已經將這四個字合在一起 並且賦予它們一定的內容和意義。這個情形可由《郭店楚簡》和《孟子》的記載得知。 《郭店楚簡》中的「仁義禮智」存在於「四行」和「五行」兩種方式當中,「四行」 中的「仁義禮智」側重於社會規範的一面,而「五行」中的「仁義禮智聖」,則重在內在 道德規範的一面。「五行」通過「聖」和「智」的作用,反省到道德規範與人性、天道間 的關係,從而使這五種德行,不再只是社會規範,而是天道人性的自然呈露。 由於「五行」經過「形於內」的工夫後,會個別的與天道連結,形成各自獨立的五 種德行;這五種德行雖然都十分美好,但當面臨人生種種複雜的境遇時,難免發生顧此 失彼的現象。例如:古有叔嫂不相問之禮,但面臨嫂失足落於井時,為叔者當不當伸手 相援?〈五行〉的作者顯然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提出「慎獨」的主張,讓五者合 而為一。到了孟子時,他直接將仁義禮智納入人性的基本結構當中,一方面免除五行「形 於內」時,向內追尋道德根源時的繁複步驟,另一方面避免五行各自為政所帶來的困擾。 〈五行〉的作者為了替道德尋找內在的依據,藉助的是「智」與「聖」兩種方法。 孟子則將仁義禮智視為「四端」存在的基礎,而又將四端統稱為「心」,如此一來「心」 的活動即是仁義禮智的外顯。另外他又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 由此可知仁義禮智即是天理內在於人心的形式。因此他不再需要經由「聖」「智」的歷程, 才能為仁義禮智找到形上的基礎。「聖」因此不再需要,在孟子一書中,「聖」從聽之以 心的方法,和由之而得的德行,轉變成理想道德的實踐者──「聖人」。而「智」也不再 具有見賢人知其為賢人的意思,轉而成為在判斷是非時,能以人性中最基礎的親親與敬 長作為考量的那把尺 ,在分別對錯時,能以仁義作為標準 ,反問自己這樣做心安不安的 智慧 。 就孟子而言 ,他不需要〈五行篇〉中的「聖」與「智」,但他卻需要能夠強力反思的 「思」與「求」。用以反省「心」的內涵 ,心的放失,與仁義禮智的擴充 。 吾人觀 「仁義禮智」從郭店楚簡中代表社會規範的「四行」,到經由「形於內」的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137 2 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 歷程,尋找到人性中的基礎與天道的依據後的「五行」;再到孟子時直接將它視為人性中 的基本結構,這個轉變可說明思孟學派的儒家仁義禮智逐步內化的軌跡 。 關鍵詞: 孟子、郭店楚簡、五行、四行、仁義禮智、形於內 138 戰國中期儒家「仁義禮智」內涵的轉變 3 The Transformation of “Jen, Yi, Li, Chi” from Kuo Dian Chu Chien to Mencius * Tu Yen-Chiu Abstract The set of concept of “Jen, Yi, Li, Chi”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ritual and wisdom) still did not emerge as main thoughts in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