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010年《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
培训课件
西充县中医医院:何 贤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律所作的概括。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映了病变本质。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一) 阴阳学说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一般说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3、 阴阳的基本内容。
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4、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 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 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二)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比类取象”,可以帮助临床诊断、解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治疗,制订具体的治疗法则。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
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主要部分,另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是次要部分。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这些穴位不在经穴之列。
十二正经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上肢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下肢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的关系,着重讨论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脏属阴,腑属阳。
(一) 心与小肠
心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SPSS实战与统计思维》读书笔记.pptx VIP
- 2025年新疆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及所属公司公开招聘(42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应急救援技能培训》课件.ppt VIP
-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妇产科(11版).doc
- ISO 14001 2015 中英文.doc VIP
- 2025辽宁省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16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025年水平定向钻市场调查报告.docx
- 美国发展历程.ppt VIP
- 【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5—2034).docx
- DB34_T4098.2-2022_建筑固废再生作道路材料应用技术规程第2部分:路基工程_安徽省.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