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休克课件

Culture Shock 一、什么是文化休克? “休克”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 二 文化休克的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的混乱; 文化休克的表现 5、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三 文化休克的阶段 “文化休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Honeymoon Phase)、沮丧(或敌意)阶段(Anxiety or Rejection Phase)、恢复调整阶段(Regression and Adjustment Phase)和适应阶段(Acceptance and Adaptation Phase) 五 文化休克的原因 传统解释 负面事件理论:认为从一个地方(文化环境)到另一个地方(文化环境)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的事件,这些负面影响的事件会引起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负面影响愈大,时间愈长,所引起的疾病愈严重。 社会支持减少论:社会支持指一个人在困难时得到亲戚、朋友、同事等在物质、道义和感情方面的帮助。社会支持充足,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好,反之,则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价值分歧论:人们之间存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分歧愈大,人就愈难适应新环境。 所有进入异文化环境的人都会遇到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障碍,但程度因人而异。 什么样的人适应能力低? 恐外症 文化休克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恐外症的出现。恐外症(xenophobia),亦翻译成“仇外症”,简单地说就是指对外国人的恐惧与仇恨。当一个人身处异国或异文化区域,语言不通,文化生活习俗不同,周围的人在外表、衣着、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甚至肤色和种族等各方面均与自己不同时,会导致身处异国或异文化的人为人处事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极度恐惧感,甚至过度敏感,忧心忡忡,处处设防,并最终由恐惧而产生一种对外国人的仇恨心态。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人的恐外症似乎一度很严重。远的不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就表现出了极度的恐外症,看到“洋人”就害怕,结果只好割地赔钱、俯首称臣。后来,这种恐外症又开始演变成了一种崇洋症(本质上还是一种恐外症),只是崇拜的对象不同罢了。一部分人崇拜美国山姆大叔,另一部分人则崇拜苏联老大哥,而且都是崇拜的五体投地,其最终结果自然少不了吃大亏。这之后,我们又高喊要独立自主,增强民族自豪感,话虽如此,但实际上“恐外“与“崇洋”之间的变换更为频繁了,即崇又恐,忽崇忽恐,崇恐交加,真是害苦了不少中国人。即使是在国门已打开了20多年的今天,许多中国人的崇洋与恐外症仍然没有消退。 措施 社会环境 我们无法改变 首先,对待文化休克的心理困难不能采取绝对化的态度,更不可用消极的方法处理,要明白跨文化交际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交流与沟通。而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适,则是相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适应。 第二,要认识到文化休克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具有两面性,既要克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走过了文化休克的这段时期之后,会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的环境。 第三,要能正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地狱性和差异性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反思文化的共同性与民族性,积极寻找两种文化的结合点。 最后,要充分认识文化休克存在的客观性和可应对性:学习异文化的价值体系、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礼节与禁忌等多方面知识。积极与人沟通交流,尽量减少文化冲突。 Doubt and mistrust are the mere panic of timid imagination,which the steadfast heart will conquer,and the large mind transcend. by Helen Keller * 外语系0909班 张丹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 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简单地说,文化休克就是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环境的心理反应,轻则焦虑、沮丧,重则产生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