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大学法学研究第四十一期先前不一致陈述与传闻例外张明伟.docVIP

东海大学法学研究第四十一期先前不一致陈述与传闻例外张明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前不一致陳述與傳聞例外 目 次 壹、前言 貳、我國實務觀點 一、陳述之任意性要件 二、陳述之可信性要件 三、陳述之必要性要件 四、實質證據使用之目的 、美國聯邦證據規則之先不一致陳述 一、先前不一致陳述之定位 二、傳聞豁免與傳聞例外之比較分析 三、證據能力之要件 四、彈劾目的之例外 肆、以先前不一致陳述限制對質詰問權之檢討 一、先前不一致陳述之真實性基礎 二、拒絕證言前審判外陳述之證據能力 三、對質詰問限制之層級化發展與法院說理義務之關聯性分析 四、舉證責任之分析 伍、結論 先前不一致陳述傳聞例外傳聞豁免證據能力延緩對質詰問 Key Words 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 Hearsay Exception, Hearsay Exemption, Admissibility, Deferred Confrontation/Cross-Examination 中文摘要 與美國聯邦證據規則801(d)(1)(A)將先前不一致陳述豁免於傳聞證據之外不同,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將其定位為傳聞例外。此種法制修正是否會造成先前不一致陳述於我國出現迥異於美國之實務,乃值得注意。經比較我國與美國有關先前不一致陳述之法制後,本文認為,不論將先前不一致陳述定位為非傳聞或是傳聞例外,均不影響其於證據法上之價值。而雖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並未要求先前不一致陳述須於宣誓下做成,法院之說理義務卻成為另一個擔保先前不一致陳述真實性之基礎。而我國實務之發展,雖大致符合前述法理之分析,亦存在些許概念上之混淆,亟待釐清。 Abstract Comparing to the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801(d)(1)(A) which exempts 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 from hearsay evidence, Article 159-2 of the ROC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identifies it as hearsay exception. Whether this discrepancy results in different practices deserves consideration. This study, after comparing the above-mentioned discrepancy, asserts that no substantial effect of its evidential value emerges whether identifying 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 as either non-hearsay or hearsay exception. Although Article 159-2 of the ROC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does not provides that prior inconsistent statement be made under oath, the court’s duty to justify its truth-finding becomes the other guarantee of trustworthiness. The practice in Taiwan complies the above-mentioned theory in general although some misunderstandings to be clarified exist.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 王兆鵬,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元照,2004年5月  王兆鵬、張明偉、李榮耕,刑事訴訟法(下),承法,2012年9月  王兆鵬、陳運財、林俊益、宋耀明、丁中原、張熙懷、葉建廷合著,傳聞法則理論與實踐,元照,2003年9月。His-Hwai Chang, Jen-Tin Ye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earsay, Angel, Sep. 2003.)  王進喜,美國聯邦證據規則(2011年重塑版)條解,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3月Hsi Wang, Analyses of the 2011 Remodel of Federal Rules of Evid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an Legal Publishing House, Mar. 2012.)  吳巡龍,刑事訴訟與證據法實務,新學林,2006年11月。  林山田,刑事程序法,自版,2004年9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