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浊酒杯家万里——诠释范仲淹“家”
浊酒一杯家万里——诠释范仲淹的“家”
孙 纲 (商丘市范仲淹研究会;河南 商丘)
评论摘要:文章运用大量的地方志文献、碑刻,如:《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商丘县志》、《戚氏族谱》、《宁陵县志》、《虞城县志》,各地范正祠匾额、对联、题词等论及范仲淹及其家人的鲜为人知的事迹。极大地丰富了范仲淹研究的资料。
关键词:范仲淹;家;家人
距今九百六十六年前,一代伟人范仲淹在延安和庆州处理西夏反叛的历史工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他实行“育将才、实边郡、弩弓营田、备则无患、安必虑危”, 以《孙子兵法》中“有征无战、兵不血刃”的最高境界,平息了西夏反叛。他用“蕃汉之民,为尧舜之俗” 同属炎黄子孙,“有生之民皆为赤子,何蕃汉之限”、“往来如家,养生葬死,各终天年”,历来可以通婚通商,今日何以刀兵相见的多民族繁荣政策,真正树立了中华民族团结的典范;因而他出将入相,成为华夏历史的一位政治家、兼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杨家将历经三代人,用生命和鲜血没有换来的西北和平,范仲淹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大见成效。
可是,在他的累累战功后面,却藏着一般人不知道的辛酸苦楚。他在庆州的著名诗词《渔家傲》里就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城大顺廻道中作》有“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等的壮烈诗句。这里的“家万里”、“归无计”、“人不寐”、“征夫泪”,“春老未还家”都闪烁着铮铮铁汉的隐私和泪花,闪耀着一代伟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公无私的、超人的坚强意志。而这里他所谈到的“家”,到底在哪里?
他一生五次被贬,足迹遍全国,没有一个安生的居住所;直到他晚年在杭州任职时,孩子们建议他在洛阳(谢氏的坟地)处,为他建一个自己的家,以备致仕后退养。他却说:“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所以,一般人会认为范仲淹一生没有家。但,这与“家万里”、“归无计”、“春老未还家”等,不太符合,是矛盾的。今天诠释一下范仲淹的“家”,可能对研究范仲淹文化有所补益。
《宋史》列传七十三和《年谱》都明确记载:“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随为苏州吴县人”。但随着范仲淹少年人生的家庭变迁:父亲早逝、母亲贫无所依“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説。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
在山东澧泉寺读书三年的最后日子里,继父朱文翰病逝,家道败落。一个偶然的机会,“因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不止。朱氏兄弟曰:我自用朱氏钱,何予汝事?公闻此疑骇。有告者曰:公乃姑苏范氏子也,太夫人携公适朱氏。公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谢夫人亟使人追之。既及,公语之:故期十年登第来迎亲”。
以上谈到范仲淹的祖籍邠州、后徙家吴县,由于父亲早逝,母亲谢氏贫无所依,改嫁长山朱氏,范仲淹改名朱説。而后,来应天府读书,从此,23岁的范仲淹,结束了山东的二十年养子生活,开始了应天书院五年苦读的岁月。这是范仲淹断绝了一切家庭供给,进入了极度艰苦且漫长的求学生涯。也是他一个苏州青年来河南商丘“自立门户”的第一步。
《宋史》载:“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继,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年谱》载:“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②以水沃面。往往饞粥不充,日昃③始时。”
《家录》载:“真宗谒太清官,幸亳驾次南京,皆往观之,独公不出。或以问公,公曰:异日见之未晚④。”……
范仲淹的求学生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划粥断齑”成语的来历,就是来自这里。连真宗皇帝亲临应天府,人们“皆往观之,独公不出”,专心于学习。太守的儿子和他同班,把事情全告诉了太守,太守命给范仲淹也送一份饭,但他一口不吃。太守的儿子责怪他浪费,他却说:我不是不感谢你的盛意,只是我吃粥惯了,如果享受佳肴,今后如何再吃得粥?可见他对自己要求有多么严格!那么又是什么吸引力让他孤身苦学于应天府呢?我觉得应有三个原因:
一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正好是真宗至仁宗的北宋盛期。北宋的科学文化发展,达到了世界的顶峰,四大发明应运而生。而督导文化发展的哲学思想也在孕育着新的发展。应天府这个地方,历史上则是中国哲学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在中国历史,正如郭沫若《青铜器时代》一书谈的“中国的思想史上,自从有了老子、孔子、墨子这三位大师出现以后,在春秋战国年间就演绎出了一个学术的黄金时代”,“展开了中国思想史上灿烂的篇章”。这是中华民族齐身于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的“轴心时代”,其中的东方文明就是春秋战国产生了儒、道、墨、法四大学派和诸子百家。
应天府位居豫东平原,这里是春秋诸子百家中儒、道、墨、释故里:孔子祖居这里,当属儒家基地;老子故里“太清宫”距此六十公里;庄子故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