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伤寒论升斗斤两换算关系
伤寒杂病论》为方书之祖,是效用卓著的临床著作。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其应用的度量标准迥异于今,同是升斗斤两,但古今药量相差很多。给临床应用造成困扰。?? 前人对升斗斤两古今换算关系已分别做过系统的总结,现代对《伤寒论》度量的认识以柯雪帆氏[1]为代表,他根据古代货币文物及嘉量间接核算和古衡器和量器直接核算,得出结论:东汉之1斤约合今之250克,1两约合今之15。6克。并结合临床实际,论述了其合理性。其后贾氏[2]又补充了一些资料。但现代人用药仍多遵从李时珍的观点,“古一两,今用一钱可也”,柯氏的观点在临床上未获广泛认同。作者深入研读原文,从小柴胡汤和柴胡加芒硝汤中半夏用量的对比中找到线索,并对21种以升、斗、合为单位的药物的密度进行实测后,对《伤寒论》中升斗斤两的换算关系做进一步探讨,希望能为解决困扰多时的经方配伍比例问题有所帮助。1 柴胡加芒硝汤中升斗斤两的换算关系的线索?? 仲景常用合方治疗两经并病、合病者,其组方严谨,决无随意增减之处。?? 如桂枝加桂汤,与原方药味相同,唯增桂枝2两,即另列一方。又如桂枝去桂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不厌其繁,申明变化。遇两方相合,则更见其用量之严谨。如桂枝麻黄各牛??? 柴胡加芒硝汤是伤寒名方,由柴胡64g,黄芩24g,半夏20g,干姜24g,人参24g,甘草24g,大枣4枚芒硝48g组成。去除芒硝,则所余7味药物与小柴胡汤相同。除半夏外的6味药物,用量均为小柴胡汤的1/3。?? 依仲景用药规律: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原方再加石膏2两,原方比例丝毫来变。柴胡加芒硝汤中,7中有6为原方的1/3,可以推测,所余之半夏无非1/3之理。否则,仲景必当明示之:柴胡加半夏二两芒硝二两新加汤主之。由此可以推测:柴胡加芒硝汤中,半夏用量为20,是小柴胡汤中半夏用量的1/3。即20:1/3X半升,故一升半夏为120g,即5两。2 测22种以升斗为单位的药物与半夏的密度比?? 伤寒论中应用容量为单位的药物有22种,测定相同体积不同药物的重量即可得出各自与半夏的密度比,从而将《伤寒论》中以容积为单位的药物用量转换为重量单位,以发现方剂内部的药物比例。?? 笔者2002至2003年间实测了北京宣武医院及北京中医医院药剂科六批中药相同体积的药物,得出1250ml药物各自的平均值,详见表1。
表1 体积药物折算为重量单位对照表
药物
重量(g)
与半夏的密度比
古1升折合古X两
药物
重量(g)
与半夏密度比
古1升折合古X两
半夏
401
1
5
白芍
760
1.9
9.5
五味子
275
0.69
3.5
陈皮
130
0.33
1.7
酸枣刃
655
1.62
8.1
竹茹
60
0.15
0.8
芒硝
517
1.29
6.5
川椒
109
0.27
1.3
豆豉
433
1.08
5.5
赤芍
490
1.25
6.25
麦冬
406
1.02
5
小麦
266
0.67
3.3
吴茱萸
317
0.80
4
葶苈子
324
0.80
4
桃仁
770
1.92
9.6
芦根
84
0.21
1
麻子仁
377
0.94
4.7
茅根
150
0.38
2
赤小豆
506
1.27
6.4
苡仁
481
1.20
6
冬瓜子
185
0.46
2.3
杏仁
711
1.8
9
3 与协编教材方剂内药物比例的对比?? 以原文推演法所得与依据协编教材l,i所得方剂药物各自的比例: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调味承气汤、麻子仁丸、大小柴胡汤、大小陷胸汤、诸泻心汤、炙甘草汤、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旋复代赭汤、温经汤与比例基本相似。(小建中汤、酸枣仁汤、桃花汤白虎汤、大黄蛰虫丸因未测粳米、酸枣仁、饴糖、麦冬、白芍、桃仁、杏仁的单位密度,未做比较o)??? 。?? 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其他兼见升斗单位与斤两单位的方剂内部药物比例却差异显著:如吴茱炎汤中吴茱萸与人参的比例:依协编教材为2:3,而推演法为4:3,相差两倍。大承气汤中大黄与芒硝依协编教材为4:3,而推演法为2:1。从原文推演:芒硝为佐使之药,剂量为大黄的一半,厚朴的1/4,比例悬殊;而协编教材比例含糊,君臣佐使概念不明。竹叶石膏汤中石膏与半夏的比例,依协编教材为10:3,而推演法为6:1,相差1倍。石膏与麦冬的比例,依协编教材为3:1,而推演法为3:2,相差1倍。何适何从?实屈难辨。4 寻找升、斗、斤、两换算关系的意义?? 作者认为,《伤寒论》为经方之祖,其精要之处在于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比例所体现出的生克制化、相辅相成的辨证精神。《伤寒渤的精髓关键在于药物比例,而非个别用量。君臣不分,谈何继承?谈何发扬?前人对伤寒论药量的研究,多从古今度量衡变化的沿革人手,对重量和体积单位的变迁分别进行研究,而少见就其相互关系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