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降承压水设计和施工风险控制探析.docVIP

深基坑降承压水设计和施工风险控制探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基坑降承压水设计和施工风险控制探析

深基坑降承压水设计和施工风险控制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大力推进,城市地下工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深基坑降承压水已成为我们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方案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安全行、经济性、可行性等方面找到最佳的平衡点,结合一个地铁车站换乘节点基坑工程实例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深基坑;承压水;设计;施工风险 Abstrac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subway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has been hitherto unknown, city development, deep foundation pit dewatering has become we often face a serious problem, which options appear particularly important, how safe, economy, feasibility, find the best balance point, combined with a subway the station of transfer nodes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deep foundation pit; water pressure; design; construction risk 中图分类号:TU4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工程概况 1.1基坑概况 本工程基坑为某地铁车站的换乘节点,地下三层框架结构,基坑沿车站纵向21.11m,横向宽36.70m,开挖深度25.11m。地面标高为+6.00m,基坑开挖面标高-19.11m,位于承压含水层上部,承压水水头为-2.04m,经坑底抗隆起验算不满足要求,为预防坑底突涌,需要降低承压水水头15.36m。 图1-1 车站换乘节点平面图 1.2地质与水文情况 根据钻孔揭露的地层结构、岩性特征、埋藏条件及物理力学性质,结合静力触探曲线和周边建筑物详勘地质资料,场地勘探深度以内可分为①、③、⑥、⑧和⑿等5个大层,细化为15个亚层,3个夹层。现场借助钻孔桩施工探得卵石粒径在15cm左右,其中还偶现较大的孤石。 工程区深层孔隙承压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深部的⑧3层粉砂夹粉质粘土、⑿1层粉砂、⑿4层圆砾和⑿4夹1层含砾粉细砂中,水量丰富,隔水层为上部的粘土层(⑥、⑧层),承压含水层顶板高程为-32.80~-23.92m,隔水层顶板高程为-13.53~-11.46m。施工场地内实测承压水位高程为-2.04m。 2方案比选 针对换乘节点节点需要降承压水,草拟以下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就是利用围护结构完全隔断承压水,第二种就是完全靠降水降低水头,第三种就是采取半悬挂围护结构加抽水。针对三种方案从可实施性、安全性、造价等方面分析如下: 表1-1方案对比分析表 经过施工方案比选分析,结合施工难度及经济效益,经业主、设计、监理、施工以及相关专家一致认为采取围护结构悬挂加降水为首选方案,实施容易,安全风险可控。 3降水设计 3.1基坑总用水量预测 由于换乘节点处地下连续墙较深,对地下水运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使地下水在墙处产生绕流,因此,“大井法”不适用于换乘节点处的涌水量预测。该处宜采用达西定律进行计算,计算示意图见图3-1。 Q=KWIkfh、l 式中:Q——基坑总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K=130m/d) W——过水断面(m2),W=M0*L,MO为地连墙底端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14.6m),L为地连墙的周长(115m); I——水力梯度,I=Δh/L,为渗流路径长度,Δh为坑内外水头差。根据类似地区降水经验,坑内降深15m时,坑外降深4m。 将相关参数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得到换乘节点的总涌水量Q=2.1×104m3/d。 图3-1基坑涌水量计算示意图 3.2理论单井出水能力 降压井结构设计见图3-2。 图3-2井结构示意图 理论单井出水能力计算公式: q=/=195m3/h 式中—— 管井出水能力(m3/d); —— 滤水管工作部分长度(m); —— 滤水管外径(325mm) —— 与含水层有关的经验系数,可查表。 根据类似地区降水经验,在无干扰情况下,单井出水量可达300m3/h以上,在群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