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水湾黄河岸边沧桑情怀
清水湾黄河岸边沧桑情怀 来清水湾有点偶然。提起陕北的黄河大湾,最先让人想起的就是位于延川县境内的乾坤湾,我也一样。拍完乾坤湾出来,沿着高高的土岗乡东侧,车飞也似的向下盘旋。这时路口一幅大图吸引了我:静静的黄河边上,一个碾子默默地注视着大河,旁边是几个大字“清水湾”。相比乾坤湾,我更喜欢图上的清水湾。清水湾的河曲虽然没有乾坤湾有气魄,但更有历史沧桑感,更让人感到黄河的包容、壮美、悲怆,更让人体会到母亲河的含义。
清水湾 气象博大
我决定不能错过清水湾。山路狭窄,仅容一辆小车通过,小道曲里拐弯,像麻花般地扭来扭去。举目远眺,黄土高原的风光尽入眼帘,那纵横起伏的山峁从脚下铺向远方。地表破碎,沟壑深切,线条的交错变化如人的大脑一样丰富而复杂,让人目不暇接。黄土高原的山看不出一点儿高峻和巍峨,可它的敦实与深厚让你心襟开阔,它的坦荡与赤裸又使你感到随意而亲近。
眼看着前方路尽,逼近峡谷。我们停车登上崖头,远远望去,滔滔黄河仿佛想要挥写什么。河水从天地相接处涌来,随意勾出了一个“C”形大弯儿,便又缓缓流走,消失在天地之间。苍茫河水,河谷深陷,两岸悬崖峭壁,岩石层层裸露,如一部厚页巨著记载着这条古道长河的沧桑历史。此时雾霭中,浩荡的清水湾气象博大,远处山峦重叠,河道白练飘逸,峡谷中弥散着神秘的气息。面对此景,我的心好像停止跳动,神早已飞出体外,在清水湾上空翱翔,一时收不回来。
正在出神之际,豆大的雨点扑面而来,我急忙奔回车内,开了小会停在河边的小村里。冒失地进入一户农家小院,主人是个姓刘的中年人,非常好客。交谈中得知,这村子叫刘家山,是个古朴美丽的老村庄,离清水湾只有一箭之路。它如一个安静温厚的老人,坐在黄河西岸的山头上。刘大哥自豪地说,别看刘家山小,可是见过大人物的。1936年,毛泽东率军队东征归来,就曾在这儿住过一夜,至今那几眼窑洞还保存完好。
清水关 残垣断壁
没聊一会,忽然天空放晴了,决定重回清水湾。刘大哥对这里太熟悉了,自告奋勇要给我们当向导。
清水湾过去有个关口叫清水关,就在脚下的清水崖上。在战乱年代,清水关是关津要隘,历代时常有驻军把守。1936年5月2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就是从清水关渡口西渡黄河回师陕北。他将我们带到一处险要悬崖,只见崖高千仞,山势雄浑,如巨浪卷起;疾风呼啸,山岩层层似岁月的年轮。黄河在脚下打着转转,人离悬崖数丈,就有头晕目眩的感觉。但就在悬崖边上遗留的嵯峨石砌关墙依稀可辨,矗立在狂风中、悬挂在山崖边。修筑这样一个关隘需要多大胆量和智慧啊!刘大哥指着这个险峻关塞告诉我们,这就是“清水关”。
跟着刘大哥顺势而下,每走到一处残垣,他都像遇见了儿时的玩伴,用手摸摸,左右看看,口中念念有词,目光中流露着亲密和惋惜。刘大哥有些伤感地说,他小的时候在这里玩耍,建筑还很完整,后来当地人盖房子垒猪圈都来这里搬砖,现在只剩下再也拆不下来的石头砖块了。刘大哥在前面大步而行,我在后面小心翼翼,崖与墙之间,只有一条独径能够通到河边。台阶凿在一块巨大的悬石上,行走时必须手扶石崖,有处狭窄的关口形状犹在。
清水关仅窑洞就有120多孔,如今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只有石头垒砌的关隘残垣斜埋在杂草之中。一切都静悄悄的,任河水浪起浪落,拍打着岸边石崖。悠悠黄河水,一去不复还。偶尔传来一两声放羊汉子的放牧声,而后,又恢复了沉寂。
清水渡 昔日繁盛
顺着河边,有一长溜平地,刘大哥说过去这儿是个县城,明清时代曾是一个热闹的渡口、繁华的集市。码头兴隆,商贾云集,是方圆数百里的商品集散地,有店铺、染坊、酒馆,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每到集日,四里八乡的人都会带着自产的粮食、皮毛、烟草来这儿交易,最鼎盛的时候这里每天来往的船只有几十艘 ,一河两岸的群众都定时过来赶集,丝毫不亚于现在的庙会。人们摇着木船,唱着粗犷的酸曲,在宽阔的河面上摆渡。数只木船,来来往往,歌声互答,与船浆击水声相应。刘大哥听家里老人说起过,从他的曾祖父开始就在这里以摆渡为生。最红火的时候就是解放前他爷爷摆渡的时候,往来的人很多,两岸商人不断地运来各种货物。上世纪50年代,延川到土岗的公路通了以后,商人们都走大路了,加上这里的人家先后搬到山上,渡口也渐渐被遗忘了。
刘大哥问起我做什么工作,好奇我怎么会有兴致来山野乡村。我随口说,我是教育行业,清水衙门。听到此,刘大哥得意地说,你知道“清水衙门”这话打哪儿来吗?就是咱们的眼前来的。原来当地传说,由于这里县衙的官员为民办事,作风清廉,又因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西向东由此注入黄河,人们遂称其为“清水衙门”,清水湾、清水关也因此而得名。如今,黄河水依然圆滑地环绕着霸道的山脚,悄无声息地默默流淌,愈显古代关隘的险峻,昔日津渡的繁盛,真让人感慨唏嘘!
清水湾人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