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稽查思路演稿.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疗器械稽查思路演稿

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浅议医疗器械的稽查思路 一、监管机构和法规 二、医疗器械定义和分类 三、重点监管产品及警戒管理 五、医疗器械注册管理 六、工作应注意的要点 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发展进程简介 条例出台前的三个阶段 医疗器械监管机构(SFDA) 医疗器械司: ①标准处  ②产品注册处  ③安全监察处  药品市场监督司: ①经营许可监督处  ②医疗器械督察处   SFDA重点检测机构: 北京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天津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中检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杭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沈阳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武汉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上海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广州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医疗器械监管法规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第276号令) 2000年4月1日起施行。 2.部门规章: (1)《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局令15号) (2)《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局令16号) (3)《医疗器械新产品审批规定(试行)》 (局令17号) (4)《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局令12号) (5)《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 (局令15号) (6)《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考核办法》 (局令22号) (7)《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局令24号) (8)《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 (局令10号) (9)《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局令31号) (10)《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规定》(局令5号) 医疗器械定义 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其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者代谢的手段获得,但是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使用旨在达到下列预期目的:   (一)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护、缓解;   (二)对损伤或者残疾的诊断、治疗、监护、缓解、补偿;   (三)对解剖或者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调节;   (四)妊娠控制。 注释 关于医疗器械与医用卫生材料的定义 所谓“医疗器械”,是指用于人体疾病诊断、治疗、预防,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或者替代人体器官的仪器、设备、装置、器具、植入物、材料和相关物品,如超声、心脏起搏器、心脏瓣膜等。 所谓“卫生材料”是指用于诊断、治疗、预防人的疾病,调节人的生理功能的辅助材料,如医用纱布、药棉等。 三、重点监管产品及警戒管理的发展 国家重点医疗器械监管目录(1) 一、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 1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2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3 一次性使用输血器;4 一次性使用滴定管式输液器; 5 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6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 7 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8 一次性使用采血器; 9 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 国家重点医疗器械监管目录(1) 二、骨科植入物医疗器械 1 外科植入物关节假体;2 金属直形、异形接骨板; 3 金属接骨、矫形钉; 4 金属矫形用棒; 5 髓内针、骨针; 6 脊柱内固定器材 三、填充材料 1 乳房填充材料; 2 眼内填充材料; 3 骨科填充材料; 国家重点医疗器械监管目录(1) 四、植入性医疗器械 1 人工晶体; 2 人工心脏瓣膜; 3 心脏起搏器; 4 血管内导管及支架 五、角膜塑型镜 六、婴儿培养箱 国家重点医疗器械监管目录(2) 一、橡胶避孕套; 二、血浆分离杯、血浆管路; 三、医用缝合针、线; 四、空心纤维透析器; 五、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 医疗器械警戒管理 ----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 注重两个借鉴 建立三个体系 实现四个结合 围绕一个目标 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及时、高效,覆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涉及报告收集、评价、干预、控制各环节的不良事件监测和管理的完整体系 注重两个借鉴 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开展医疗器械上市后监测的成功做法; 借鉴我国近年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基础 建立三个体系 法规体系 行政体系 技术体系 实现四个结合 与产品注册及标准工作相结合; 与产品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相结合; 与生产质量体系管理工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