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野生稻.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药用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华南农业大学 朱教授 野生稻是水稻的野生近缘种,共包括 20 个种。由于野生稻长期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保存有许多栽培稻已经丧失的优异基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我国在广西、广东、云南、海南、湖南、福建以及江西等地共发现了 3 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 二级保护植物!! 形态特征 拉丁学名:Oryza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 禾本科 多年生草本。秆直立或下部匍匐,高1.5-3米,直径7-10毫米,具8-15节,基部2-3节具不定根。叶鞘长约40厘米,长于其节间3倍以上;叶舌膜质,长约4毫米,无毛;叶耳不明显;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长30-80厘米,宽2-3厘米,质地较厚,基部渐窄呈柄状,顶端尖,中脉粗壮,侧脉不明显,下面粗糙,上面散生长柔毛,基部贴生微毛,边缘具锯齿状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疏散,长30-50厘米,基部常为顶生叶鞘所包,主轴节间长约5厘米,分枝长10-15厘米,3-5枚着生于各节,具细毛状粗糙,下部长裸露,腋间生柔毛;小穗柄长1-4毫米,粗糙;顶端具2枚半月形退化颖片;小穗长4-5毫米,宽约2.5毫米,厚1.3毫米,黄绿色或带褐黑色,成熟时易脱落,不孕外稃线状披针形,长1.6-2毫米,顶端渐尖,具1脉,边缘有细纤毛,成熟花外稃阔卵形,脉纹粗厚隆起,脊上部或边脉生疣基硬毛,表面疣状突起在每侧24-26纵行;芒自外稃顶端伸出,长5-10毫米,具细毛;内稃与外稃同质,宽约为外稃之半,脊疏生疣基硬毛,顶端有小尖头,边缘干膜质,花药长约2.5毫米。颖果扁平,红褐色,长约3.2毫米,宽约2毫米,二倍体植物。 价值介绍 药用野生稻本身没药用价值,但在中国有“植物大熊猫”之美誉 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药用野生稻经受各种灾害和环境的自然选择,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对水稻病虫害有较强抗逆性,是水稻育种和改良品种的重要遗传资源 抗病性 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具有抗性 白叶枯病 细菌性条斑病 抗虫性 广西药用野生稻对于褐飞虱具有广谱抗性 褐飞虱 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分蘖能力强 父本:药用野生稻 × 母本:栽培稻 F1:发现分蘖数超父本一倍,超母本四倍的超亲型个体植株 然而上述杂交实验得到的F1代全部不能正常结实(父本:2n=24,CC型染色体;母本:2n=24,AA型染色体)。虽然无授粉能力,但雌蕊是可育的,用栽培稻花粉回交,部分小穗可以产生幼胚 实验表明,采用间隙回交法,即每回交一代让其自交, 抗性鉴定后再回交, 可以既保持抗性基因不致丢失, 又可改良药用野生稻不良性状 采用间隙回交法,在回交第四代后的自交第十代,即BC4F10群体中,结实率可以达到92%,说明药用野生稻和栽培稻的远缘杂交是可行的! 应用前景 广西生长的药用野生稻极为丰富,由于长期生长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许多栽培稻很少具有的优良性状,如耐冷性强、超强的分蘖力以及高抗褐飞虱、抗白叶枯病等。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早籼中86-44与广西药用野生稻杂交,培育出抗褐飞虱品种“鉴8”,并获得结实率高、高抗褐飞虱的中间材料75-2、79-1、79-11。武汉大学利用广西药用野生稻也培育出高抗褐飞虱中间材料“B5”。另外还有上述BC4F10的杂交稻结实率高达92%的“药恢118”和“药恢121”,提升了栽培稻的抗冷性。虽然这些品种或中间材料尚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但是在未来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对杂交后代进行抗性筛选,可使药用野生稻造福人类。 谢谢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