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ppt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pt

第三章  一、革命的必然性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  《辛丑条约》要中国支付赔款4亿5千万两,当时每个中国人要摊到1两。这笔巨大的赔款对中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使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结合在一起,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新政”破产  慈禧太后等人扼杀了戊戌变法之后,又愚蠢地挑起“庚子”之变,八国联军侵华后又一败涂地。在内外交困之境,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所谓“新政”,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工商机构,兴办新学,废除科举,并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2、“新政”破产  尽管“新政”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起了一些作用,但由刚刚扼杀了戊戌维新,又在“庚子之变”中颜面尽失的清政府来实行“新政”,人们只能把它当作一场闹剧。实际上,清政府的“新政”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服务的。人们不可能相信清政府的“新政”能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福音。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清政府的“新政”只能说明,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新的社会力量正在形成。  一些在内忧外患和西学东渐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开始由主张维新,主张通过和平手段实行改革到鼓吹革命,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1904年,孙中山先生发表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表明他从赞成以和平手段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转而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主张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民主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1903年,章炳麟(太炎)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歌颂革命。邹容以“革命军中马前卒”为名,出版了《革命军》,热情讴歌革命。陈天华也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在鼓吹革命的同时,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陆续成立。如黄兴等人组织了华兴会,蔡元培等人组织了光复会。  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以《民报》为机关报。  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三民主义学说及其评析 1、三民主义的提出 1、三民主义的提出  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发刊词中,孙中山又将这一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这三大主义后来被称为三民主义。 2、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析  民族主义:一是反清,二是追求独立。就是要通过民族革命来结束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其媚外政策。  民族主义主要针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实际强调了民族独立和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思想。局限性在于当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析  民权主义:强调要通过政治革命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要有“权”,但“民”究竟指的是谁?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指出劳动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实现和保证。 2、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析  民生主义:当时主要强调的通过社会革命来“平均地权”,因为“地”是关系到当时中国人民生活最重要的问题。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平均地权”,不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光一句“平均地权”是很不够的。 2、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析  民族、民权、民生,尽管当时孙中山对它的阐释与人们后来对它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但毫无疑问,三民主义体现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中最基本的内容,它的提出使中国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对推动革命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和积极的影响。 三、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辩论的基本情况 1、辩论的基本情况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他们与革命派分别以《新民丛报》和《民报》为主要阵地,围绕以下问题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1、辩论的基本情况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论战的焦点。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第三,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2、辩论的意义和作用  后来的历史证明,革命派的意见实际上被人们所接受,改良的道路在旧中国走不通。因此,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2、辩论的意义和作用  在10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来看辩论中双方的意见,可能会有更深入的认识。改良派的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但历史的选择无疑是更有说服力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当时的中国需要革命,不能没有革命。但我们也注意到,孙中山等人许多认识也说明,革命的正义性不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