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王维《辋川集》中非现实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王维《辋川集》中非现实性

谈王维《辋川集》中非现实性   内容摘要:《辋川集》是王维和裴迪唱和的一组诗,细读辋川诗会发现辋川是王维创造出来的,它是王维意念化的产物。而形成这种创造性或者说意念性的是王维自身的遭际及其佛道信仰。 关键词:《辋川集》 创造性 佛道信仰 《辋川集》是天宝年间王维与好友裴迪唱和的组诗,两人各写二十首,共四十首,为吟咏自然风景的名篇。 《辋川集》并序云:“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诚坳、华子岗、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垞、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垞、竹里馆、辛夷坞、漆圆、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尔。”①通观《辋川集》,我们会发现,其所写景物是围绕着欹湖的,而湖的封闭似乎也象征着辋川的与世隔绝。 辋川山庄里的景点大部分都是王维自己命名的,且多有文学性。如“斤竹岭”取自谢灵运的“斤竹涧”;“华子岗”取自谢灵运的《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金屑泉”来源于“金碧潭”;“漆园”是来自于庄子的典故。这样带有自身喜好的、具有文学性的命名也让我们感觉到王维完全把辋川当做自身专属的领地,可以自由挥洒自身的想象力。 叶威廉曾说:“中国诗的艺术在于诗人如何捕捉视觉事象在我们眼前的涌现及演出,使其自超脱性的时空的存在中跃出。诗人不站在事象和读者之间缕述和分析,其能不隔之一在此。中国诗人不把自我的观点硬加在存在想象之上,不如西方诗人之于信赖自我的组织里去组合自然。诗中不少用人称代名词,并非一种怪异的思维习惯,实在是暗合中国传统美学中虚以应物,忘我而万物归怀,溶入万物万化而得道的观物态度。”②这种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照方式使得一些诗作归于自然,完全没有人为痕迹。也即是达到“情感上人与万物完全交融,克服了分裂和异化感,达到了万物一体的体验”。③王维的《辋川集》即是这种写作观念的代表。 我们纵览《辋川集》,会发现其中的诗作多是无主体性的,对景物做直接的描写,自开自落的芙蓉花,自由飞翔的白鸟,作者似乎没有感情的投入,也可以说他仿佛与景物融为一体了,写景即是在写自身。你看不到观察者的身影,而且诗作很少涉及具体人物。仅有的如“樵人”和“浣纱女”等还是带有一种意向性的形象。“樵人”的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到《终南山》里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而“浣纱女”也会让我们想到《山居秋暝》里居于山中的“浣女”。这实在不是一种真正的形象,他们已经和山中的风景融为一体,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并不是作为人物而存在,而是作为景物存在。而在《辋川集》中,两次写到飞鸟,一次写到白鹭。白鸟有仙界使者的传统内涵,再联系到王维惟一的一篇赋《白鹦鹉赋》,我们可以想象到飞翔的鸟儿其实是一种挣脱束缚的希望,入谷仙介更是认为取“飞鸟”与“白鹭”的意向入诗,“暗示辋川庄这片土地与超现实的联系,诗被赋予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④ 再看《茱萸沜》和《临湖亭》中的“客”,《宫槐陌》中的“山僧”与《欹湖》中的“夫君”,这些人又到底是谁?这样一个“涧户寂无人”以及“深林人不知”的环境似乎与人物的存在相冲突。仅有的“独坐幽篁里”的主人,也是以庄子自况。更有甚者,在辋川庄的深处,还有“玉帝”与“帝子”的降临,这早已不是普通的庄园了,而是仙人所居之处,它拒绝庸俗之人的进入。据陈铁民先生考证辋川庄“并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⑤,在辋川庄中有一条河流,有村落、农田,而这恰恰证实了辋川的虚构性质。 何以王维要创造这样一个辋川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王维出生在当时的士族阶层,但就如入谷仙介所说:“这一家族除了产生过一位天才诗人外,和中国封建社会无数压抑在贵族之下、辗转于乡县的小官僚出身的士族没什么两样。”⑥而其家族从山区中的祁县迁移到靠近首都的蒲州,应该也是出于靠拢中央集权的愿望。生在这样一个家族,而王维又幼年早熟,《新唐书》说他“九岁知属词”。无疑,王维被寄予厚望。 现存王维可以系年的诗作中,最早的一首是作于他十五岁的《过秦始皇墓》,可知其时王维已离家赴长安。小小年纪就带着家族的期望进京寻找机会,那时的王维是一心仕进的,而且他获得了成功。《旧唐书》本传称:“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王维在其时诗名已显。 开元九年,王维二十一岁,是春擢进士第,但秋天即寻坐累,是秋即离京之任,二十二岁即至济州,二十七岁官淇上,此后开始其间歇性的隐居生活。但其求仕之心仍然很强。 只是王维终其一生,并没有显达。他对自身的情况也有清醒的认识,《不遇咏》即是很好的例子。“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百人会中身不预,武侯门前心不能。……”被朝廷排斥、隐居又不成、宴会也不能参与,而自己又不愿意卑劣地去干谒王侯,种种都不成,只能成为被排斥的对象。而其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