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相关护理.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述、常见四肢骨折病人相关护理

诊断检查 专有体征 X线光片:正侧位片 3.功能锻炼: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 局部无压痛和纵向叩击痛 局部无异常活动 X光片显示骨折线模糊 解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1min;下肢不扶拐杖能平地行走3min,不少于30步 常见下肢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干骨折 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全身因素 局部因素 医源性因素 早期并发症: 1.休克 2.脂肪栓塞综合征 3.内脏损伤 4.血管损伤 5.周围神经损伤 6.脊髓损伤 7.骨筋膜室综合征 ⑴概念: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 ⑵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3.病因主要是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主要有骨筋膜室容积骤减和骨筋膜室内容物体积剧增 4.临床表现:患侧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剧,是最早期症状;患肢麻木、手指或足趾呈屈曲状,肌力减退,被动牵伸可引起剧痛,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5.处理为:一旦确诊,立即切开减压 2.晚期并发症: 1.关节僵硬 2.损伤性骨化 3.创伤性关节炎 4.缺血性骨坏死 5.缺血性肌痉挛 6.压疮 7.坠积性肺炎 受伤肢体长时间固定、缺乏功能锻炼,关节囊和周围肌肉挛缩,使关节内外发生纤维粘连,造成关节僵硬 损伤性骨化又称骨化性肌炎,是指关节附近的骨折致骨膜剥离后形成骨膜下血肿,若处理不当,大的血肿经机化、骨化后,在关节附近的软组织内形成骨化样组织,引起疼痛,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关节内骨折未准确复位致畸形愈合后,因关节面不平整可引起创伤性关节炎 缺血性骨坏死是指骨折段的血液供应被切断而致骨组织远端坏死,常见于股骨颈骨折 上、下肢的重要动脉损伤后,肢体血液供应不足或因肢体肿胀、包扎过紧,可造成前臂或小腿的肌肉群缺血、坏死、机化而发生挛缩 常见上肢骨骨折的主要临床表现 1.锁骨骨折 2.肱骨外科颈骨折 3.肱骨髁上骨折 4.尺桡骨干双骨折 5.桡骨下端骨折 1.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 2.病因 伸直型 屈曲型 3.临床表现同一般骨折,肘后三点关系维持正常 1.尺桡骨干双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6%,以青少年多见 2.病因 直接暴力:两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间接暴力:两骨折线不在同一平面 3.临床表现同一般骨折 * 骨 206块 颅骨 躯干骨 四肢骨 中轴骨 骨 长骨 短骨 扁骨 不规则骨 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组织、软骨或骨相连,称为关节或骨连接 关节 关节面 关节囊 关节腔 纤维膜 滑膜 关节 不动关节 微动关节 可动关节 骨折是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的中断 病因 直接暴力因素 间接暴力因素 肌肉牵力因素 积累劳损因素 骨骼病损因素 根据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 闭合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 不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 青枝骨折 裂缝骨折 横断骨折 斜形骨折 螺旋骨折 粉碎骨折 嵌插骨折 压缩骨折 凹陷骨折 骨骺分离 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 稳定骨折 不稳定骨折 按骨折发生后时间的长短 新鲜骨折 陈旧骨折 指骨折后短期内(1—2周内) 指骨折发生后2—3周后 ㈠全身表现 1.休克 2.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38℃,如超过39℃应注意感染的发生 ㈡局部表现 1.一般症状 ⑴疼痛和压痛 ⑵局部肿胀和瘀斑 ⑶功能障碍 注:以上是一般软组织损伤具有的表现 2.骨折专有体征 ⑴畸形 ⑵反常活动(假关节活动) ⑶骨擦音和骨擦感 注:以上三项体征,只要发现其中之一,即可确诊 骨折的急救原则: 1.一般处理:首先抢救生命 2.伤口包扎 3.妥善固定 4.迅速转运 1.复位:将移位的骨折段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重建骨骼的支架作用 骨折的治疗原则为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复位标准 解剖复位 功能复位 复位方法 手法复位 牵引复位 手术复位 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 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 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 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 注: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 2.固定 外固定 内固定 具体锻炼方式: ⑴骨折早期:锻炼患肢肌肉等长舒缩运动 ⑵骨折中期:继续增强患肢肌肉等长舒缩运动,并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 ⑶骨折后期:加强患肢关节的活动和负重锻炼 愈合过程 血肿机化演进期 原始骨痂形成期 骨痂改造塑形期 伤后6—8小时至伤后2—3周左右 约需3月 *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