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媒体伦理道德缺失和坚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媒体伦理道德缺失和坚守

浅论媒体伦理道德缺失和坚守   【摘 要】如今,媒介化社会中,媒体通过构建拟态环境来影响受众的认知,且带有自己的偏向性,是传播坏消息的渊薮。本文主要以“万宁校长带女学生开房案”为例,浅析在类似道德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伦理界限,媒体应理性看待问题,以建构起一个向善的舆论氛围,正确引导舆论走向。 【关键词】媒介伦理 道德危机 道德坚守 近日来,媒体连续曝光了八起校园性侵案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先是2013年5月8日,海南万宁某小学校长和房管局工作人员带六名小学女生开房,舆论一片哗然;接着5月15日,安徽潜山爆出了校长12年性侵9名女童;5月18日,安徽舒城男教师猥亵7岁女生;5月20日,山东青岛某幼儿园保安猥亵儿童;5月21日,河南桐柏54岁教师猥亵女生被刑拘;同日,湖南嘉禾某小学老师猥亵多名女生;5月22日,广东雷州一小学校长涉嫌强奸两名女生;5月27日,广东深圳某老师猥亵四名学生。十几日内,如此丑闻层出不穷,无论是道德伦理抑或法律制度都是无可忍受,令人发指的。而媒体对性侵女童案件持续强烈的关注这一现象也引起了我们一系列的思考:此类案件是否应该报道?是否值得跟踪报道?媒体的动机又是如何?媒体应如何冷处理静思考在非理性的舆论状态中? 一、道德危机事件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说: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①。正因如此,媒介有“坏消息综合征”,更是传播坏消息的渊薮②。如今媒介化的社会中,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众对社会的认识和感知。诚然,媒体固然要鞭挞世间丑恶行为,曝光社会上一些背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不道德行为,甚至是性质恶劣的犯罪行为,但若夸大或歪曲事实,或偏听偏信,一味专注于报道这些负面信息可能会形成道德震撼,加剧社会恐慌。 当代社会,具有争议、话题性十足的道德危机事件从来不曾缺乏,我们也一度陷入了“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的困惑中。那何谓道德危机事件呢?有学者认为“那些由于某人或某一群体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等道德精神文明因素而引起社会关注、反思的新闻事件,称为道德危机事件”③。而此次媒体系列报道关注的性侵女童事件不仅让受众道德上感到愤怒,心灵上受到震撼,也让我们再次反思为何媒体让这样的负面事件充斥着版面,媒体不断追问真相的同时是否避免了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 二、媒体伦理缺失与其议题建构 在人们心中,教师一直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是一份神圣的职业,而小学生更是祖国的花朵,需要我们尽心地栽培和呵护。而近日来曝光的丑闻颠覆了这一传统理念,就拿“万宁校长带女学生开房案”为例,它之所以引起媒体的热炒,究其原因,校长与学生扭曲的角色关系是一大关注点。 毋庸置疑,媒体惯于介入社会热点事件,这也是为了满足公众的期望。但如今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部分媒体已逐渐偏离其原本坚守的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打擦边球,甚至故意误导大众,直抵社会道德底线。“万宁校长带女学生开房案”这一案件,原本看似普通,但在媒体的介入后事件持续发酵,越来越扑朔迷离,真相陷入“罗生门”。从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报道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媒体的议题建构中前期有误导大众的嫌疑,有暗示性或有偏颇的指向,例如媒体关注的女童“处女膜是否破裂问题”、被制作成新闻标题广泛传播的“警方称是女生联系校长”等类似表态似乎又是为校长开脱罪名,连篇累牍的报道冲击着大众的眼球,刺激着大众敏感的神经。同时,媒体对年幼的受害者一次次追问被侵害的细节、将医院报告赤裸裸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无疑对受害者造成了二次伤害。显然,这一次媒体的舆论报道又超越了道德底线。 媒体前期的多次相关报道,议题偏离本真,给受众产生了一种“不道德”、“不公正”的拟态环境,对无辜新闻人物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关怀也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层面。正如有些学者论述:“在传媒领域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单纯的道德问题,以为单纯靠伦理学(甚至政治、法律、文化)就可以解决传媒领域中的所有道德问题,显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们,经济水平在稳步发展,但思想道德法律层面却与经济发展水平发生断裂,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媒体行业的自律,也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监督媒体的行为和保护弱者以及未成年人的权益。 三、媒介的伦理坚守 我们姑且不论性侵女童案是否应该报道出来,但媒体既然已经报道出来并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反响,我们就不能置之不理,任其朝着负面方向发展,走向道德的反面。 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正处于一个由电子技术合成的崭新世界——躲躲猫的世界。这是一个没有连续性、没有意义的世界,一个不要求我们、也不允许我们做任何事的世界⑤。它割裂了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以致我们无法思考周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