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色链霉菌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工艺优化
白色链霉菌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工艺优化 摘要:采用白色链霉菌N31-69菌株发酵制备ε-聚赖氨酸,考察碳源、氮源等因素对ε-聚赖氨酸产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优化的培养基为葡萄糖、(NH4)2SO4和酵母浸出粉的浓度分别为30、7、7 g/L,ε-聚赖氨酸摇瓶发酵产量达1.519 g/L,比优化前的产量提高了28.0%。进一步对N31-69菌株在5 L发酵罐内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发现发酵48 h后采用流加补糖方式控制还原糖浓度为10~15 g/L,从72 h开始控制pH为4.3,发酵168 h后ε-聚赖氨酸的产量可达15.60 g/L。
关键词: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ε-聚赖氨酸;培养基;发酵工艺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5-3635-04
ε-聚赖氨酸由25~30个赖氨酸残基聚合而成,有很强的抑菌能力[1],被FDA批准为安全的天然生物防腐剂,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2]。日本窒素公司已实现ε-聚赖氨酸微生物发酵的工业化生产,发酵罐产量达48.30 g/L[3,4]。而国内ε-聚赖氨酸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水平,发酵产量与国外差距很大。刘长江等[5]优化了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ε-聚赖氨酸摇瓶产量为1.50 g/L;陈玮玮等[6]对北里孢菌Kitasatospora MY5-36发酵产ε-聚赖氨酸的条件进行优化,摇瓶发酵产量达1.17 g/L,在5 L发酵罐内批式发酵产量达7.72 g/L;黄国昌等[7]在50 L自控式发酵罐中对ε-聚赖氨酸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发酵产量最高达7.36 g/L。本研究采用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N31-16菌株发酵制备ε-聚赖氨酸,考察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因素对发酵的影响,以提高ε-聚赖氨酸产量,为促进ε-聚赖氨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白色链霉菌N31-16菌株,赣南医学院微生物实验室筛选保藏[8]。
1.2 白色链霉菌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流程
1.2.1 斜面培养 斜面培养基包括酵母浸出粉 4 g/L、麦芽浸出粉 10 g/L、葡萄糖 4 g/L,pH 7.3。接种环取一环平板上单菌落的孢子至斜面,置于30 ℃培养箱中培养4~6 d。
1.2.2 摇瓶种子培养 摇瓶种子培养基为M3G[9],含有葡萄糖50 g/L、(NH4)2SO4 10 g/L、K2HPO4 0.8 g/L、KH2PO4 1.36 g/L、MgSO4·7H2O 0.5 g/L、ZnSO4·7H2O 0.04 g/L、FeSO4·7H2O 0.03 g/L、酵母浸出粉5 g/L,pH 6.8,装液量为250 mL的三角瓶中装20 mL培养基。接种环取一环斜面孢子,接入种子培养基,在30 ℃、摇床转速220 r/min的条件下培养1 d。
1.2.3 摇瓶发酵培养 摇瓶发酵培养基以M3G培养基为基础,添加不同的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考察其对菌体生长和ε-聚赖氨酸产量的影响,接种量为5%(占发酵液体积比,下同),其他培养条件同摇瓶种子培养。考察某一影响因素时保持其他培养基成分不变,以M3G培养基为对照,其ε-聚赖氨酸相对产量为100%,每处理设置3组平行试验。
1.2.4 发酵罐发酵工艺的优化 接种量3%,加入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发酵温度30 ℃,转速200~700 r/min,通气速率2~5 m3/min。分别采用3种工艺进行发酵,比较各种工艺对菌体生长和ε-聚赖氨酸产量的影响。①工艺一:发酵液中还原糖浓度降至15 g/L以下后,每隔24 h间歇补糖至25 g/L,pH降至4.3后用氨水控制pH维持在4.3。②工艺二:还原糖浓度降至15 g/L以下后,用流加补糖方式控制发酵液中还原糖浓度为15~20 g/L,pH降至4.3后用氨水控制pH维持在4.3。③工艺三:还原糖浓度降至15 g/L以下后,采用流加补糖方式控制还原糖浓度为10~15 g/L,72 h后用氨水控制pH维持在4.3。
1.2.5 指标测定 ①干重。发酵结束后将发酵液于12 000 r/min离心3 min,弃上清,沉淀洗涤3次,108 ℃下干燥至恒重后称重。②菌体浓度(Packed Mass Volume, PMV)。取10 mL发酵液于4 000 r/min离心10 min,测定上清液体积。PMV=(发酵液总体积-上清液总体积)/发酵液总体积×100%。③残糖含量。采用斐林试剂法测定发酵液中残糖含量。④ε-聚赖氨酸含量。采用优化后的Itzhaki法[4]测定发酵液中ε-聚赖氨酸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摇瓶发酵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柱式墩、盖梁、系梁、承台、桥台与搭板施工方案.doc VIP
- 陕西省乡镇(街道)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万(试行)2022年版.pdf VIP
- 2.1楞次定律(教学设计)-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docx VIP
- 汪峰我爱你中国歌词完整版.doc VIP
- 手术器械应用运输情况.pptx VIP
- 保育员初级实操PPT课件.pptx
- 李晓峰--通信原理习题答案-CH4.doc VIP
-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解析PPT.pptx VIP
- 第5课 《绚彩的天空》(课件)-浙美版(2024)美术三年级上册.pptx VIP
- 道路货运十二项安全管理制度.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