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教思想对《聊斋志异》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家道教思想对《聊斋志异》影响

道家道教思想对《聊斋志异》影响   道家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对中国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册,197页)鲁迅先生也说过:“前曾言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流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致许寿裳》)当今社会,道家道教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以道家道教思想研究和发掘蕴涵在传统经典名著中的道家道教思想成为流行的学术思潮之一。而《聊斋志异》向来被视为魏晋志怪小说的绪余,“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中国小说史略》第271页),正如魏晋玄学对志人志怪小说的影响,《聊斋志异》同样打上了道家道教思想的深刻烙印。用道家道教思想解读《聊斋志异》,或许可以更好地揭示这部传世经典独特的思想内涵。 一、苦乐中转投山林——道家思想的影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今山东淄博市人。出生于没落的儒商家庭,少年时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第一,称为神童,名震一时。以后却屡试不第,困于场闱,直至71岁时才援例成为毫无意义的岁贡生。终其一生蒲松龄始终徘徊在失意与苦闷之中,满腹才华并且声名在外,却总是仕途失意名落孙山,儒家思想的学而优则仕,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渐渐地随着似水流年而消逝。正如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人士大夫一样,仕途失意便转归山林,希图在清幽静谧的山山水水之中,目送归鸿听风吟,借道家思想的逍遥无为、与世无争平衡失落孤寂之心,并从中寻找安宁心灵的精神依托。落寞失意的蒲松龄没有条件远离人世隐居深山,转而用自己臻于化境的笔墨、丰富的想象,细腻地勾勒出一幅幅精彩绝伦的浮世图画,营造了一个个神奇魔幻的瑰丽世界。在这里,人生的现实与理想、烦恼与痛苦、得意与失意不再困苦,他的精神得到了解脱和升华。 《贾奉雉》中因官场黑暗,官员们勾心斗角,相互倾轧,一心求仕的贾奉雉终于看透了官场,毅然去求仙访道;《续黄粱》中热衷荣华富贵的曾孝廉,在一梦当中享尽富贵荣耀,也饱尝由此带来的烦恼恶果,最终认识到繁华为一瞬,浮生似一梦,而大彻大悟;《司文郎》中宋生在世时不得志于场屋,死后欲借良朋一快未酬之愿而不得,悲叹:“仆为造物所忌,困顿至于终身,今又累及良友。其命也夫!其命也夫!”只得去做上帝任命的粹潼府司文郎,司理文运,欲使圣教昌明。类似的作品都反映了蒲松龄因科举坎坷,对仕途渐生厌恶之情,从而钦慕于道家的逍遥无为,但这实为借道家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在自我倾诉和自我宽慰而已。 蒲松龄自幼就喜读《庄子》《列子》,深爱庄列之文的恢诡谲怪文风,对庄列之文有极高的评价,“千古之奇文,至庄列止矣……余素嗜其书,书成,轩轩自喜曰:以庄列奇才,今并驱七十子之列,宁非快事哉!”(《(庄列选略)小引》)所喜的不只是庄列汪洋肆恣的文风,其中深刻的道家思想更是对蒲松龄产生重要影响,“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罔两见笑。”(《聊斋自志》)致使他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这些深刻的哲理借为其小说的创作题材。 《庄子·大宗师》中写到:“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者,撄而后成者也。”“撄宁”指接触外物而不为所动,保持心神宁静。而蒲松龄将“撄宁”化用在小说《婴宁》中。王子服在上元节偶遇“容华绝代,笑容可掬”(《聊斋志异·婴宁》)的婴宁,爱慕难舍,相思成疾。后在吴生的哄骗下,独自去西南山中,寻访佳人。机缘巧合却找到了身处世外的婴宁,将其带回,并与之结为夫妇。来到王家婴宁虽屡屡被姑母诃斥,却不改其“笑辄不辍”(《聊斋志异·婴宁》)的天真本性。后在一次偶然上墙摘花时,被西邻轻薄挑逗,而略施小计将其致死,却差点使王家惹上牢狱之灾。被姑母责备“人罔不笑,但须有时”之后,“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聊斋志异·婴宁》)。一个“笑”字体现了婴宁性格中的自然之美,可在世俗礼教的压制和干扰下,“竟不复笑”,这种天性之美最终被无情摧残和扼杀。婴宁的悲剧正是蒲松龄对道家“撄宁其心”的深刻解读。如何在纷乱的尘世中,撄宁其心?蒲松龄在小说的最后发出感慨,“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聊斋志异·婴宁》),“解语花”比喻迎合人意的美女,就是说迎合人意的美女,矫饰而有失自然,自然之美是无可取代的,从而呼唤人的自然本性回归。 《庄子·齐物论》中写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由此而来的“庄周梦蝶”在《聊斋志异》中便变身为“向杲化虎”。《向杲》中讲到,秀才向呆的庶兄向晟素善妓女波斯,欲赎为妾,不料庄公子怒夺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