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
第二章 大气环境1 张春燕 思考: 一架飞机从北极出发,到达南极,飞行高度保持在10千米,该飞机依次经过哪些大气垂直分层中哪些层? 逆温 * * * *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氮气78% 氧气21% 其他气体1% CO2、氩气、 O3等 干洁空气组成图 1、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微小尘埃 水 汽 尘 埃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起凝结核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大气组成 主 要 作 用 干 洁 空 气 O3 N2 O2 CO2 一、大气的组成极其作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①、对流层主要特点 8-18千米.因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不同。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下热上冷);上升1000米,下降6.5度。 对流显著 天气和气候变化显著。 原因 水汽尘埃含量多 气温变化 厚度 大气运动状况 天气状况 原因 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对流层 各层主要特点 ②、平流层主要特点 ③、高层大气层主要特点 对流层厚度的变化 纬度 17~18 10~12 10~12 8~9 8~9 N 90° 60° 30° 0° 30° 60° 90°S 厚度(KM) 5 10 15 20 夏季:厚 冬季:薄 随季节变化 随纬度变化 上海:夏季16千米 冬季11千米 对流层的厚度为什么存在时空差异? 地表气温差异导致对流强度不同。 臭氧层 ②平流层主要特点 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臭氧层在20-30千米处. 随高度增加而上升(上热下冷). 大气水平流动 晴朗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平流层 气温变化 天气状况 范围 大气运动状况 原因 为何有利于高空飞行? 水平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0 20 40 60 80 100 120 高度/km -100 -50 0 50 100 温度/℃ 50~55 500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中间层 热层 外层 22~27 臭氧层 85 2000~3000 0 20 40 60 80 100 120 高度/km -100 -50 0 50 100 温度/℃ 50~55 500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中间层 热层 外层 电离层 22~27 臭氧层 85 2000~3000 大气各层对人类活动影响 高层大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名称 水汽、尘埃最集中——天气和气候变化最显著 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航空最佳飞行层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也是宇宙飞船与人造卫星所在层 干洁空气中能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有一定保温作用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C 纬度 17~18 10~12 10~12 8~9 8~9 N 90° 60° 30° 0° 30° 60° 90°S 厚度(KM) 5 10 15 20 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1、逆温形成的条件: (1)当 r1 > R时, TS>T 开始出现逆温现象,空气无垂直对流,大气稳定。 (2)当 r2 ≤ R 时, TS≤T 逆温现象消失,温差越大,对流越旺盛。 温度℃ 高度m 2000 1000 6 3 12 9 R r1 r2 T实际温度 T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时,出现逆温 ≥ 三、逆温 3000米 -8℃ T实际温度 ≥ T理论温度(即正常温度)时,出现逆温,近地面空气运动受阻 1、 3000米高空气温为-8℃,地面温度多少度时,3000米高空产生逆温现象 <10℃ 典型试题 2、若高空气温稳定在-8℃时出现逆温,地面温度至少多少度时,逆温现象才会消失? >10℃ 2、逆温分类(按产生原因分) ①、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 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②、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而产生的逆温。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③. 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Demons算法改进的图像去噪模型研究周先春汪美玲-物理学报.PDF
- 基于EHD微尺度3D打印喷射机理与规律研究-农业机械学报.PDF
- 基于FPGA的自动门控制系统设计-Read.PDF
- 基于FPGA的超声波测向装置设计-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PDF
- 基于FPGA的高性能MFCC特征参数提取.PDF
- 基于FTA的煤矿冒顶事故危险源辨识-资源与产业.PDF
- 基于G#5的上海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上海体育学院学报.PDF
- 基于GIS技术的城体育空间与中小学生体育活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PDF
- 基于GIS的忠滑坡危险评价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术期刊社.PDF
- 基于GNSS技术的地震应急系统和救援装备建设-中国科技资源导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