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调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小学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调研

中小学利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调研   涪陵是通往渝东南之门户,是重庆市革命老区。因涪陵的大顺乡、新妙镇和罗云乡三大革命老区都创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故涪陵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多局限于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其资源形态既包括革命的旧址、旧居、遗物、文献等物质形态文化资源,又包括境内流传的革命先烈事迹、革命精神、革命的诗歌、民谣、歌谣、歌曲等精神形态文化资源。近年来,为充分开发利用涪陵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涪陵中小学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开展,笔者对涪陵老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一、涪陵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1.境内早期革命活动和老区根据地的创建 ⑴早期中共组织及团组织活动。1921年至1924年,巴县青年童庸生和涪陵青年钟善辅、张锡俦等人分别在重庆、成都等地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4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童庸生到涪陵省立第四中学任教,在学校创立“社会问题研究会”,在会员中发展了鞠雪芹等6名团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涪陵支部。1926年春,中共重庆地委、国民党(左派)四川省临时党部派遣喻凌翔、尹肇舟、秦治敦等中共党员到涪陵开展党团工作。年底,涪陵城乡各地分别建立了党团支部。1927年2月,涪陵县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涪陵城区区委”成立。大革命失败后,驻涪军阀逮捕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党团活动被迫转入地下。1930年以后,四川军阀刘湘、郭汝栋反共、清共,涪陵党团组织遭受破坏,被迫停止活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涪陵地方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党员人数最多时有120余人,分属县委以下的7个区委和13个支部”。[1] (2)境内农民运动的兴起。大革命时期,在国民党左派省、县党部发动下,特别是在起中坚作用的中共地方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涪陵农民运动自1926年下半年蓬勃兴起,至1927年6月达到高潮,“四镇乡(新盛镇、同乐镇、君子镇、龙潭乡)范围(约1200平方公里,占当时涪陵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强)内20余地基本上建立起农民协会,四镇乡范围以外的罗云、清溪、永安、双河、百汇、中心、丛林、马鞍、大山及华中、云集(今属长寿区)、鹤游坪地区均有农民协会”。[2]共产党员李蔚如任总指挥的四镇乡农民自卫军已壮大至8000余人,全县有农民军2万余人,全县农会会员至少20万人以上(当时全县总人口约100万人)。1927年7月,国共合作破裂。7月3日,涪陵农民运动领导人、全县农民军总指挥李蔚如被杨森部驻涪陵师长郭汝栋诱捕杀害,涪陵农民运动转入低潮。 (3)农民武装起义风起云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涪陵农民群众在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确定的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指引下,在中共四川省委、涪陵县委领导下,仅1928年内就举行5次起义:一是4月的“庙垭乡(当时属涪陵县,今属武隆县)农民起义”;二是5月下旬的天宝寺农民武装起义;三是6月中旬的罗云坝“土地会”农民武装起义;四是7月4日的火炉铺起义;五是9月14日的金银场起义。其中罗云坝起义威震川东,为后来在罗云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29年有李渡兵运斗争、长江北岸土地会农民武装斗争和全涪陵抗捐军大起义。1930年至1934年先后有罗云坝第二次起义、共产党员陶正领导的中心场花垣子除霸斗争和土地坡起义,其中罗云坝第二次起义建立起四川二路红军,坚持斗争近半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涪陵爆发大小10余次农民武装起义,特别是四川二路红军的建立,在川东和全川产生了巨大影响。 ⑷四川二路红军成立与罗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30年4月7日,中共四川省军委书记李鸣珂在罗云乡(俗名罗云坝)以三四百人的罗云赤卫队为基础,以51名起义士兵为骨干,亲自担任总指挥,组建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四川二路红军在仙女山区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宗旨、中共六大《十大政纲》和土地革命政策,开展了打土豪、烧契约、分田地等革命活动,吸引周边各地革命武装前来汇合,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红军政工人员还组成若干小分队分赴丰都、武隆、石柱等地,建立农会,开展土地革命,很快建立起以罗云为中心的13个乡苏维埃政权、30多个乡镇游击区、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数次打败地方团防1000多人的围攻,根据地一派生机盎然,人民欢欣鼓舞,“使下川东十余县之反革命军阀、地主豪绅为之丧胆,寝不安席”。[3] 2.境内老区革命先烈众多 ⑴涪陵农民自卫军总指挥——李蔚如,1883年12月6日出生在涪陵的革命老区大顺乡。早年加入同盟会,亲历辛亥革命,领导和参加了四川讨袁、护国、护法之役。1924年,因厌倦军阀混战离开川军熊克武部,只身返回家乡涪陵县大顺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他在涪陵大顺乡主持成立了四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