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和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和对策

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和对策   摘要 从结构因素、市场因素、机制因素、资金因素、客观因素等方面总结了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326-01 商水县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十分匮乏,虽然该县农业和经济在较快发展,但是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商水县现状,总结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现介绍如下。 1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1 结构因素 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相对偏大;蔬菜、畜牧产业链条仍不够完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有的加工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1-5]。 1.2 市场因素 目前,商水县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尚未完全建立,在农产品的市场开发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对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无法跟上国内其他先进地区水平,往往优质的农产品却卖不上高价。 1.3 机制因素 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1.4 资金因素 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1.5 客观因素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新政策,虽然这些新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干部依旧恪守传统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产品的流通、市场的变化不能及时把握;此外,乡村组织原有职能在逐渐弱化,造成了其对农民的约束力越来越小,组织活动的难度在不断增大[6-8]。 2 对策 2.1 突出产业规模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按照集中连片、节水示范、特色高效的要求,围绕“一园一区一基地”等三大特色产业,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领、利益驱动、政府扶持、项目支撑、部门服务、龙头带动等措施,大力扶持推广以“一园一区一基地”为主的产业,因地制宜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扩种高效经济作物和开发绿色农产品,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2.2 强化科技示范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从人、财、物方面逐步加大对西甜瓜、花卉、设施蔬菜基地的支持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高效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高效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信息流通渠道,逐步开展专家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资源共享、产品交易等工作,推动农业萌生新的亮点、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以“一园一区一基地”为主的强势品牌。 2.3 抓好节水示范工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以水定产业、量水促发展的原则,在抓好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以高效设施农业为支撑,大力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全膜覆盖为主的农田节水技术,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有机结合,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特色优势作物、优质林果等节水设施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节水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4 持续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改善发展环境 按照项目作支撑、政策作保障、产业作龙头、基础作铺垫的要求,采取适当集中、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模式,集中财力物力扶贫攻坚,把覆盖移民乡村、增加移民收入的产业开发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带动,推进移民乡村土地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2.5 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全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结合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创新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统筹投入、集中建设的新农村模式,加大农业和农村资源整合配置力度,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的居民点改造精品亮点。实现农村人口向集镇、城镇的逐步转移。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扩大“订单农业”面积,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2.6 强化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大力推进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战略,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强化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全面开展绿色证书、专业技术和乡土人才等培训和开发,着力培育科技种养业能手、产业带头人和种粮大户。一是整合县内技术力量和培训场所,系统开展村组干部、专业合作社、种粮大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