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会工作践行临终关怀现实困难.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务社会工作践行临终关怀现实困难

医务社会工作践行临终关怀现实困难   【摘 要】从国外的发展模式看,医务社工作为临终关怀团队的重要一员有效地提升了其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领域的服务并不多见,专业的社工也比较欠缺,而临终关怀在我国近三十年的发展也并不如人意,因此为医务社工提供临终关怀服务造成一定的困难。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临终关怀;践行困难 一、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 医务社会工作对我国来说不是个陌生的名词,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断过,直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的恢复,为社会工作的重建奠定了基础。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医务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意味着当代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开端,但这些年来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根据2007年卫生部人事司“医务社会工作者调查与政策研究”报告,全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并非从零开始,其性质是“恢复、重建”,各地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呈现出“星星之火、散点分布”的布局状态。呈现这种状态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大众缺乏认识 大多数社会成员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还是个新鲜词汇,人们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识不足是导致社会工作开展不顺的重要原因。受传统民政工作的影响,医务社工被定位于医院中做后勤做行政的工作人员,这样的状况不仅不能体现社工专业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做好宣传工作,这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向有需要的患者积极介绍、联系、推荐社工,作为服务的提供者,社工更应主动寻找需要帮助的患者,如通过巡查病房、导诊服务和入院的程序中向患者发放宣传册宣传自己的工作职能;通过与医疗科室的沟通联系、参与患者档案的整理、主动走访调查,了解有潜在需求的患者并主动提供服务。同时医院要大力支持社工工作的开展,通过媒体的力量把编辑成功的案例报道,向社会大众传递此方面的信息,在大众的脑海中种下“有事找社工”的种子。 (二)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史来看,社会的福利制度是保证社会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后盾。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机制不完善,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支持很难满足现有的需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的战略决策,并要求“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这给我国建设社会工作者的人才队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基础薄弱,医务社会工作又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需要一段时间将这些决策从文件转化为现实,如:要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医务社会工作者考核认定制度、职业操守、服务标准、服务质量评价制度、薪酬指导标准、职称标准等,使医务社工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保障医务社会工作顺利的发展。 (三)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比较匮乏,医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一个特殊的领域,它依托社会工作一整套知识体系,要求从业者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医务社会工作者很大一部分是医院的行政人员,医院中一部分属于医务社工的工作被误认为护士或者护工可以来承担,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缺乏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果一方面给原本产出较少的社工专业的学生就业造成困难;另一方面,使社工专业的学生失去大量的临床实习机会,专业实践技能没有得到提升,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用人单位会对社工的服务质疑。此外医务社工的教育也处于探索阶段,也是专业人才培养不达标的一个因素。因此,这种状态下医务社会工作不能满足期望中带来的理想的服务效果。 二、临终关怀艰难前行 (一)临终关怀话题敏感 许多人拒绝谈论临终关怀,谈到他就如同谈论死亡,他们逃避触碰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话题很敏感。的确,在许多中国人看来死亡就是一个不可触摸的黑洞,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关于死亡的相关信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接受临终关怀就意味着“等死”,这种理解无论从传统观念还是个人情感上都很难让人接受。有些临终关怀服务改名为“宁养服务”“生命关怀”“安宁服务”等,即使是这样人们还是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干扰。临终患者的心理本来就很敏感,这样的刺激只能加重他们的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生命质量。对于家属而言,把亲人送去临终关怀可能背负“不道义”“不孝顺”的骂名。中国人重视家庭的观念,使大众在一定时间内还难以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即使理论上有很大的发展需求和空间,可是观念的影响和政策与资金的欠缺,想要发展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伦理的角度讲,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亲人生病的时候给予一切关怀,但是生命的关怀不是一味的通过冷冰冰的医疗手段去加强,当生命无法挽回的时候,让生命带着阳光逝去这才是关怀的本质。 (二)临终关怀缺乏制度保障 纵观世界各地临终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