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铜山区清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1课 桃花源记 第2课时 精读课文悟桃源(新人教).docVIP

江苏徐州铜山区清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1课 桃花源记 第2课时 精读课文悟桃源(新人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徐州铜山区清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1课 桃花源记 第2课时 精读课文悟桃源(新人教)

第五单元 文化的魅力 21.桃花源记 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 1.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分析文章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认识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悟桃源 走进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我们发现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交流点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交流点拨】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 【交流点拨】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交流点拨】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交流点拨】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桃花源”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 【交流点拨】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2~3段):渔人在桃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挑源以及再次探访桃源未果。 (二)文本研读 1.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交流点拨】(1)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美在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3)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精神寄托。 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抓住一个季节典型的景物写一个片段,突出表现某种情感。(150字左右) 【交流点拨】在一片明媚的阳光中,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和着油油的绿草,在风中招摇,在大树的绿荫中幸福地释放生命。轻轻闭上眼,听清风拂过大地时响起的交响乐,似乎有巨浪滔滔而来,又在一两声脆生生的鸣叫中平息。鼻尖俶尔萦绕起甜甜的芳香,口中竟有了蜜一般的滋味儿……不舍得睁开双眼,只是让自己尽情地醉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engshum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