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妨碍因素和解决路径.doc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妨碍因素和解决路径.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妨碍因素和解决路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妨碍因素和解决路径   前言: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笔者运用国外的接受理论分析了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指出,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就必须将工作的中心从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接受主体),从接受主体出发,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引导学生的个体需要、重视学生感悟和体验、尊重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促进接受主体的自我教育和建构。 接受理论是20世纪西方新兴的读者系统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流派。这一理论认为,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来阅读的,因此,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参与和创造,离开了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就没有意义可言。接受理论的许多观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的接受理论,秉承“接受主体本位”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才是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陷和不足,解决实效性低下问题的根本之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妨碍因素分析 我国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者为中心,将受教育者视为塑造对象和产品,并采取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藐视”学生在品德建构和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它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让接受主体处于思想控制和道德说教、道德训诫的环境之中,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难以得到接受主体的接受和认可,甚至使他们产生逆反和阻抗心理,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 1.忽视了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 人都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亦是如此。一般来说,主体的需要越强烈,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就越大、自觉性就越高;反之,主体的需要比较弱,则其进行接受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就比较差,甚至出现抵触、排斥心理。过去我们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往往只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忽视接受主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至于不少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讲大道理,与己无关,是为国家、社会而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主体的个体需要结合起来,不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不关心学生的正当利益,缺乏人文关怀意识。因此,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结合起来,就完全可以激发他们接受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接受的效果。 2.对接受主体的情感参与关注不足 情感是知向行转化的必经环节,具有强化认知、生成品德、促进践行的重要作用,情感缺失的教育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把外部思想转化为人的内在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学活动,它包括了解和认知、理解和认同、整合和内化、外化与践行等环节,在这种链式的连续反应过程中,情感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提高接受的效果;相反,消极的情感,则会弱化接受动机,抑制接受。过去我们往往注重运用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力量去说服、打动教育对象,强调“以理服人”,忽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以致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说教和布道,缺乏情感上的支持和共鸣,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从而阻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 3.未重视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 接受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前,并不是一块白板或空的容器,而是具备一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认知系统和价值观,它构成了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相符时,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相悖时,就可能产生排斥心理,从而造成接受的障碍和困难。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授” 等同于“受”,无视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客观存在及其作用,并试图在实践中改变和消除接受主体的“接受预设”。这种罔顾接受主体“接受预设”的“我讲你听”、“我说你服”、“我令你止”单向式教育必然使接受主体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4.否定了接受主体的自我建构与生成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并非一个被动的、无所作为的受体,他需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创造,并经过不断的整合和内化、理解与重构,才能实现真正的接受。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自育”、“自理”和“自治”,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自我建构和生成,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而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 模式是以教育者作为主体,而将受教育者视为客体,否定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将教育者和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单向的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造成受教育者参与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