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智慧武汉-顶层设计领航
智慧武汉:顶层设计领航 关注民生、服务市民是武汉市智慧城市建设努力方向。
在桥多、工地多的武汉,出行成了公众的一大难题,不过现在市民手里都有了秘密武器。
“就我个人生活而言,我最关心智能交通,因为每天要去很多地方,事先知道哪个地方交通畅通是最重要的。”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说。
市长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现在的武汉市民每次出门前,通过手机或电脑,就可以查看途经路段的实时路况,然后再选择最佳路线。便利的不仅仅是私家车主,在武汉街头,头顶上安装了显示屏的公交站牌随处可见,上面滚动显示着各路车即将到站的时间,而市民在家通过手机就能查询到自己所要乘坐的公交什么时候进站。
这一切都得益于武汉的“智慧”交通服务。去年,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及武汉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联合研发的“翼出行”,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有效缓解了市民出行难的问题。智慧城市就是信息惠民工程,这是武汉市长唐良智的理解。这只是智慧武汉的一个缩影。
武汉市信息产业办公室主任黄长清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截至目前,武汉已经投入近13亿元建设实施国家首批智慧城市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大多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包括“智慧医疗”的市中心医院项目、“智慧农业”的汉南区畜牧兽医水产局项目、“智慧政务”的江夏区基于CIS平台的数字行政决策辅助系统、“智慧生活”的武汉肉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和“电子菜箱”,涵盖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规划优先
武汉终于走在了前列。早在2010年,“智慧城市”这个设想刚刚提出不久,武汉就决定瞄准世界顶尖水平,面向全球公开征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构想和思路。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经信委、城建委、交通委、信产办,市科技局以及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为全市“十二五”时期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实行目标管理,由市信息产业办和市科技局、城建委、国土规划局等承担相关具体工作。
一年以后,武汉投入1000万元,面向全球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招标公告。这一大手笔的投入轰动全国,甚至直接推动了相关股票上涨,吸引了航天科工、神州数码、中电科技、国家信息中心、华为、烽火、中兴通讯、戴尔、IBM、思科等一批IT巨头群雄逐鹿,最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竞争中胜出,中标《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设计》。2012年7月,在李德仁、赵梓森、刘经南、程士杰、宁津生、李建成等多位院士在内的50多位权威专家倾力指导和武汉市发改委、经信委、交通委、信产办等20余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册、200余万字的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出炉。方案综合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凸显武汉特色,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1113”的总体架构。
夯实基础
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在进行总体规划的同时,武汉对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进行梳理总结。武汉是中国宽带互联网全国八大中心节点之一,中国新一代高速环网唯一的五环交汇地,处于全国骨干通信网中心位置,同时也是中国首批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试点城市之一。
而占据国内55%、国际15%市场份额的全球最大光纤和光通讯器件生产基地“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内领先的信息技术和光电子技术产业集群,聚集了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缆、矽感科技、长光科技等一大批智慧产业相关企业,已经形成一条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器件、模块到系统解决方案的智慧产业链,能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
在黄长清看来,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具备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61名院士、85所高等院校,101所科研机构,25个国家级实验室及近120名在校大学生,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撑。
示范先行
长江在武汉穿城而过,自然条件形成武汉三镇对桥梁的特殊依赖,长期以来,桥梁的拥堵成为武汉市交通管理部门十分头疼的事情。2011年,在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武汉市基于ETC的智能停车与车联网建成,在全市约120万辆汽车上免费加装了电子标签,成为覆盖规模和范围居全球之首的智慧交通感知网络,并实现了桥梁按次不停车收费,实现了对车流的合理自然分离,有效缓解了桥梁的拥堵状况。同时在部分商业街区、高校和社区推行ETC不停车收费,有效提高了区域车位利用率,大幅降低汽车巡游时间和尾气排放,为市民提供了便利。
惠民服务型项目远不止交通。在武汉,市民之家成为了与黄鹤楼一同登上旅游宣传册的景点之一,成为很多外地游客了解武汉的重要窗口,这也是武汉智慧政务的示范点。在武汉市民之家,几乎全市所有行政机关都设立了窗口。武汉市民进一次“家”,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