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地域文化对黄梅戏唱腔影响
浅议地域文化对黄梅戏唱腔影响
【摘 要】一个剧种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标志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方言及由方言衍生的音乐唱腔。黄梅戏从孕育生成到发展成熟,大约经历一百五十余年,由早期的黄梅采茶歌,发展为今天的黄梅戏,并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本文从黄梅戏故乡—安庆的地域文化对其音乐唱腔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初步探讨,以加深对黄梅戏这一剧种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黄梅戏 地域文化 音乐唱腔
黄梅戏,渊源于黄梅采茶歌,是清朝中叶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安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是我国长期流传并发展下来的著名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被外国人称之为“独具魅力的中国乡村音乐”,成为全国观众喜爱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从孕育生成到发展成熟,大约经历一百五十余年,早期叫黄梅调,也称“采茶戏”、“花鼓戏”或“二高腔”,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最初由皖鄂边界的黄梅采茶调转入安庆地区,在受青阳腔和当地民歌小调、采茶歌影响的基础上,与当地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舞蹈、风俗等相结合而逐渐形成。
黄梅戏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丰富多彩,悠扬婉转,自然流畅,细腻动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安庆这一方水土养育了黄梅戏,安庆的地域文化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剧种区别于其它剧种的重要标志在于其独特的地域方言及由方言衍生的音乐唱腔。黄梅戏有花腔、平词两大声腔体系,花腔属于曲牌体,平词属于板腔体,平词腔是黄梅戏的主要声腔。黄梅戏的三腔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表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
一、黄梅戏的花腔来源于民歌小调
花腔腔系脱胎于皖西南地区的俚曲歌谣。历史名城安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孕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有山歌、茶歌渔歌、樵歌、船歌、灯歌、插秧歌、薅草歌、打哦歌等一百多种,民歌的繁盛,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早期的二小戏(小生、小旦)、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就源于安庆各地的民间歌谣和灯会舞蹈的融合,这就为载歌载舞艺术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安庆地区的民歌,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韵味浓郁;音乐形象流丽悠远、婉转缠绵;音乐旋律灵动活泼、一唱三叹。黄梅小戏大多是当地民歌的拓展和延伸,例如,《打猪草》就是由民歌[对歌调]衍化而来,《蓝桥会》就是[汲水调]演变而成的,《闹花灯》是由[开门调]和[观灯调]改编出来的,[补背褡调]拓展为《补背褡》等小戏。安庆民间就流传“黄梅戏十腔九不同,各唱各的板,各唱各的音”的说法。黄梅戏小戏既然来源于地方民间小调,那么它的音乐唱腔就必然具有民歌的曲牌体特征:一是唱词多用长短句,用固定的两个或四个乐曲组成一个曲牌,反复吟唱;二是在一出戏里很少用同一曲调;三是唱腔中多用衬词、衬句,如“呀子哟”“得儿喂”等。传统的黄梅小戏有72出,大多数就是一戏一腔,或者一戏多腔,专曲专用,不同旋律的曲调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类型的人物,也可以在不同的花腔小调中找到一一对应的声腔素材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小旦、小生角色《打猪草》《闹花灯》等,几乎所有的花腔小调都有“得儿喂”、“呀子哟”、“溜儿唆”之类的衬词和衬句。同时,花腔小调离不开锣鼓的相伴相随,一句唱腔,一串锣鼓,气氛热闹活跃,自然会营造出一种灵动活泼、倾力明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的艺术效果。
例如,黄梅戏花腔小调《打猪草》对花选段。本段唱腔中开始就是用锣鼓(六锤)伴奏,唱词多用长短句,“丢下一粒子,发了一颗芽”。用固定的两个或四个乐曲组成一个曲牌,反复吟唱,如“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唱腔中多用嗔词,衬句,如“得儿喂”等。
又例如《夫妻观灯》中:“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行。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歌词上能看出语言都是诙谐幽默、快人快语的。音乐上能表达出朗朗上口的旋律,简单的乐句、自然的语句,表现得大方、通俗、朴实。
二、黄梅戏的主腔渊源于说唱音乐
黄梅戏的主要声腔为平词腔系,渊源于说唱音乐。作为一个戏曲,花腔小调反复演唱,专曲专用的曲牌体难以表现多样的人物性情。黄梅戏要演出正本大戏,就必须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板腔体。安庆地区周边荟萃了许多优秀的声腔剧种,如池州傩戏、青阳腔、岳西高腔、宿松文词腔、怀宁徽调等,就成了黄梅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声腔资源。有了百余首花腔小调的积累,黄梅戏艺人不断向高腔、道情、徽调、文南词、京剧、吹腔、弹词、昆曲等音乐形式索取素材,经过长期的借鉴、吸收、融合、创新,最终形成了黄梅戏剧种的音乐主腔。其中,高腔的影响所占比重很大,这也说明了黄梅戏曾经用过“二高腔”之名的原委。
黄梅戏[平词]是正本大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的叙述,曲调结构较严谨,表现能力强。早期的[平词]有明显的高腔印记——“一唱众和”与“锣鼓击节”。[二行]又称数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