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讲课稿第一部分new.ppt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讲课稿第一部分new.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讲课稿第一部分new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联系并规范股东(财产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的制度框架。简单的说,就是如何在公司内部划分权力。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是采用“三权分立”制度,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分属于股东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通过权力的制衡,使三大机关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保证公司顺利运行。;本章主要内容;一、思想认识上的对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与体制的确立 二 、制度设计上的对接: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 分配环节上的对接:分配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一、思想认识上的对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与体制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3)具有完善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国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宏观调控。 (4)具有完善的法制基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特殊性) (1)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逐步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没有自己现成经验的条件下,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作为当时???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典型模式,必然会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产生直接影响。; 普遍存在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的思想理论认识。;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这种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以毛泽东、陈云等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50年代学习苏联的经济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特点: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计划经济的改革历程: 第一代领导施政中的“体制困局” ;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冲击与企业组织的演变;1960-1962 90.60 9.40 经济下降,政治冲击与大饥荒 1963 89.33 10.67 调整、改革、充实、提高 1966 90.18 9.82 政治冲击与文化大革命、大民主,极端意识形态 1969-1971 88.71 11.29 政治局面缓和中共九大,经济回升 1971 85.91 14.09 经济调整、“三线”建设、林彪事件、经济回升 1975 81.09 18.91 反右倾翻案风,经济下降 1978 77.63 22.37 经济回升,改革启动;“摸着石头过河”和“双轨制”的形成(1978-1983); 第一阶段: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双轨制的制度环境的双重效应;经济体制目标的逐步明确(1984-1993);政界、经济界与学术界提出的四种经济体制模式与选择;官方与学界就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达成共识;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政府职能的定位上存在理论与操作的模糊;增量改革的策略选择的消极影响;国家体制改革是根本出路; 第四阶段: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