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基于超临界循环的余热利用复合系统.docxVIP

毕业论文(设计)基于超临界循环的余热利用复合系统.docx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超临界循环的余热利用复合系统摘 要将蒸气朗肯循环与超临界循环相结合,设计出一种新型余热利用的复合系统。对整个复合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发现复合系统相对于单一的蒸气朗肯循环在输出功及热效率上都有所提升,在本文假设的工况下,其提升率最高达到67.7%与68%。并设计出低谷模式下的输出功与热能储存系统,与复合系统耦合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效率,对于以后的余热利用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余热利用;蒸气朗肯循环;超临界循环;输出功;热效率0前言众所周知,能源作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能源关系到世界的未来发展,因此国际社会一直以来极为重视。尤其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工业化处于中后期,作为主要的耗能领域。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 ,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 30% 左右[1]。除了对于能源开发使用的技术水平限制以外,大量的工业余热直接废气,至少 50% 的工业耗能以各种形式的余热被直接废弃[2-4]。能源没有得到充分综合利用是造成能耗高的重要原因,我国能源利用率仅为 33% 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 [5]。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将目光转向余热利用的领域。对于余热的利用,很多研究针对不同的利用途径和方式。其中有通过热泵系统将废热作为热源加以利用[6-7]。另一部分研究通过将余热作为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的热源加以利用。对于有机朗肯循环的稳定性和优势,很多学者都有过实验与模拟的相关研究[8-9]。但是由于大部分有机工质的热分解温度较低,使得有机朗肯循环在使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0]。由于其较高的比热以及热分解温度有效的突破了有机工质在使用过程中的限制。并且其临界点较低,易于达到超临界状态,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具有优良的热物性以及在换热过程中表现的更加优秀[11]。但是对于循环系统利用余热的研究却很少,主要是通过一些热力学分析手段来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工作[12-13]。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基于超临界循环的蒸气朗肯循环排汽余热利用的复合系统。利用超临界优良的热力学性质,将余热进行收集和利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单一蒸气朗肯循环系统的输出功以热效率。1系统介绍与假设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利用伴随工厂输出电力产生的阀气余热的系统。系统图如图1所示,左边是一个简化的蒸气朗肯循环。由于卡诺循环是理想的循环,实际过程中很难实现,对实际的工质也不适用,而朗肯循环则是通过冷凝器将膨胀机出口的排汽进行冷凝,然后经由水泵加压注入锅炉中,从而进一步改进了卡诺循环。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经由膨胀机对外输出电力做功后的排汽仍然具有很高的温度(100℃)。传统朗肯循环通过与河水或者海水与其换热降温才能进入泵中加压,这造成了很大一部分的热量浪费。本套系统中右边为超临界系统,利用左边朗肯循环输出的部分电力加之产生的排汽预热使得先增压后增温达到超临界状态,然后超临界的进过膨胀机再对外输出功从而将排汽的预热利用起来。主要过程为:左边循环1为蒸气朗肯循环。右边循环2为超临界循环,由循环1膨胀机输出功一部分作用于循环2中的增压泵上,使得的压力增至超临界压力以上,然后通过换热器与循环1中排汽进行换热,进一步提高的温度,最终使得达到超临界状态,然后经过循环2中的膨胀机对外输出功,最后与河水或海水换热完成整个循环。整套系统的T-S图如图2所示。图1 基于超临界循环的余热利用复合系统a锅炉,b蒸气朗肯循环膨胀机,c换热器,d 水蒸气冷凝器,e泵,f膨胀机,g冷凝器,h电机。为了简化热力学计算过程,对整个系统模型进行假设:1)在循环1中水蒸汽在膨胀机进口时保持饱和蒸汽状态,在水泵进口时已经全部冷却液化至液态。同样的循环2中进入增压泵之前保持液体状态。2)系统中换热器的夹点温差设为5K,忽略换热前后的压降,计算过程中其他的一些确定的具体参数假设见表1。3)经由循环1膨胀机排出的排汽温度为100℃,假定与河水或者海水换热后冷凝的温度为10℃,因此整个循环中部分工作点的热物性可以加以确认,具体如表2所示。表1 计算中具体的假定的参数参数数值朗肯循环中水的质量流量夹点温差增压泵的效率膨胀机效率冷却水温度1kg/S5K0.80.75278.15K在具体的热力学计算中通过REFPROP 9.0对整个循环过程各个工作点的热物性加以确认,图2中各个工作点的在图1中也已经加以标明。其中下标s的表示实际过程中所达到的热力学状态,即计算过程中带入膨胀机以及增压泵效率所达到的热力学状态。图2 复合系统各工作点的T-S图表2 循环过程中一些确定点的热物性工质工作点温度T(K)压力P(MPa)焓h(kJ/kg)熵s(kJ/kgk)37373.15283.150.143384.5022461.42225.731.418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